攒拳怒目增气力 (八段锦第七式)攒拳就是冲拳,前顶后拉的冲拳练习要求松紧结合、刚柔相济,可以起到柔筋养精的作用。怒目就是睁大眼睛,目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双目,怒目是为了疏泄肝气。肝主筋,筋主力气,冲拳和怒目可以养肝、养筋,增加手指的握力和脚趾的抓地能力,保持机体的年轻态。八段锦调理两手攀足固肾腰第六势回顾。

攒拳怒目增气力功理与作用,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本式中的‘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健筋骨的作用。两腿下蹲十趾抓地、双手攒拳、旋腕、手指遂节强力抓握等动作,可刺激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同时,使全身肌肉、筋脉受到静力牵张刺激,长期锻炼可使全身筋肉结实,气力增加。
怎么做攒拳怒目增气力
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要领,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的腿部力量灵活掌握,冲拳时要怒目瞪眼,注视冲出之拳,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拳回收时旋腕,五指用力抓握。攒拳怒目增气力易犯错误冲拳时上体前俯,端肩,掀肘,拳回收时旋腕不明显,抓握无力。攒拳怒目增气力纠正方法冲拳时头向上顶,上体立直,肩部松沉,肘关节微屈,前臂贴肋前松,力达拳面。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怎样攒拳怒目
“两手攀足固肾腰”的最后一个动作结束以后,两手往前往下落,边落边握拳,同时出左脚至两倍肩宽,下坐屈膝,两拳收至腰间,目光平视。

攒拳就是“握固冲拳”。首先是抱拳于腰间,准确地讲,是抱拳于肝经的章门穴。屈肘合腋时,拳心正对的地方就是章门穴。“章门”就是一扇门,是肝经之气进出身体的门户。所以握固放在章门穴,可以固肝气。

两手握固,手心向里,贴在章门穴。然后向前冲拳,拳眼向上,拳面朝前,拳面好像顶着很重的东西,十个脚趾抓地,全身收紧,咬牙怒目,目随手走。

顶到肘关节超出身体这个平面,脚趾放松,手臂放松,眼神放松,手臂慢慢伸直。

然后松拳变掌,拇指向上,再向里旋转拇指向下,手臂拧转。接着,沉肩、坠肘,旋腕,转手心向上,扣拇指,依次扣四指,成握固的手型。

然后屈臂,好像拽着很重的东西向后收,咬牙、怒目、目随手走,同时脚趾抓地。

肘关节超过身体这个平面后,全身放松,目视前方,收拳于章门穴,同时两腿伸直。接着做右侧动作。注意冲拳时,两腿慢慢屈膝下蹲,至半蹲状态;收拳时,两腿慢慢伸直。
握固是复归婴儿状态使人魂魄合一
攒拳,就是冲拳的意思,但这个拳,和武术中的拳不一样。武术的握拳,拇指要压在食指和中指上面。但是八段锦中的握拳,却是拇指要握在手心里。这种握拳,准确名称叫作“握固”。握固,这个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老子在这一章里描绘了初生婴儿的种种状态,其中写到初生的婴儿:骨肉筋柔而握固。意思是说,初生的婴儿筋骨很柔弱,但是握拳却握得很紧很紧,小拳头握得牢拽都拽不开。从此,这种手型就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握固。由于《道德经》在道教中的地位崇高,握固也因此成了道士修炼中较为常用的一个手型。

人,生而能握,死而撒手,握固而来,撒手而去,一握一放,竟是人生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要生而握固呢?南北朝时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这本书中写道,握固的作用是:拘魂门、制魄户。
“魂门”和“魄户”都是人身上的穴位。从经络图上可以看到,“魂门穴”对应“肝俞穴”,“魄户穴”对应“肺俞穴”,“魂门穴”与肝相关,“魄户穴”与肺相关,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肝藏魂、肺藏魄”所表达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史书《左传》上记载:“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唐朝著名的经血家孔颖达解释这句话:“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意思是说,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
“拘魂门、制魄户”的意思是说“握固”这个手型可以使人的魂魄合一,保持神志清醒,具备正常的理智和情感。
掐指一算怎么掐
在道教的“十二地支手诀”中,无名指指根对应的是“子”。子时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是一天当中最黑暗的时刻,但黑暗之中孕育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一点阳气,虽然微小,却开始慢慢生长,就像初生的婴儿,虽然柔弱,却在一天天长大。道士子时握固入静练功,被称为“守子时”,守的就是这一点阳气;也被称为“活子时”,取“养活这一点阳气”的意思。所以小孩子生下来就握固,握的就是“阳气”,握在无名指指根,说明他的生命才刚刚起步。

晚上11点,相当于阴历的11月,相当于节气中的冬至,对应的也是子,阳气开始生发,对应的卦象是,最下面是“阳爻”,阳气从下往上开始萌发。
地支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纪月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廿四节气 | 大雪 冬至 | 小寒 大寒 | 立春 雨水 | 惊蛰 春分 | 清明 谷雨 | 立夏 小满 | 芒种 夏至 | 小暑 大暑 | 立秋 处暑 | 白露 秋分 | 寒露 霜降 | 立冬 小雪 |
卦名 | 复卦 | 临卦 | 泰卦 | 大壮 | 夬卦 | 乾卦 | 姤卦 | 遁卦 | 否卦 | 观卦 | 剥卦 | 坤卦 |
卦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照“子午流注学说”,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盛衰也不同,子时是胆经气血最盛,肝胆相照,肝和胆相表里,所以,拇指指尖抵在无名指指根,拇指的第一指节抵在中指指根,正好对应着“肝”和“胆”。
肝藏魂,把无名指指根和中指指根紧紧抵住,这就是“拘魂门”。拇指是手太阴肺经的终点,肺藏魄,把拇指紧紧握住,这就叫作“制魄户”。
人生气时为什么要攥紧拳头睁大眼睛
人生气的时候为什么要攥紧拳头、睁大眼睛呢?是想要打人吗?不是!是为了疏泄肝气!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为五脏之一,所以肝为阴,但是《黄帝内经》上又说肝是“将军之官”,像将军而不是像妇人,那表现出来的就是“阳性”,因此,中医上把肝性归结为“名阴实阳”,或者叫作“体阴用阳”,指的是肝脏实体属阴而功能属阳。
“生气”的“气”是什么“气”?就是肝气,确切说是肝中的阳气上升,一直冲到头顶,感觉头发都立起来了,好像能把帽子顶开。生气发火,人往往感觉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甚至手脚发抖,这时候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质不好的人,容易出现心脏病、脑溢血等情况。大家熟知的周瑜,就是生气太过以至于被气死的典型。
《黄帝内经》上说:肝在变,动在握。肝气一变化,首先体现在“握”上。肝气上升,人的本能就是握紧拳头,这个握的作用是要来抵消肝气上升带给人的伤害。同样的道理,睁大眼睛、瞪圆眼睛,也是为了疏泄肝气。因为肝开窍于目,眼睛是肝外在的表现。
人在怒发冲冠的同时,还会“握拳怒目”,这两者正好是相对抗的,握拳怒目是在制约怒发冲冠的危害。
指甲上的半月痕越大越好吗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其华在爪。在握拳的时候,手指和手腕的运动,就体现了这句话。在握拳之前,要先旋腕,然后收拇指,再从小指开始,依次收起四指。
其华在爪,意思是要锻炼到手指末梢关节,使手指甲血液充足,保持健康的状态。一段时间以来,手指甲上的半月痕仿佛成了体质监测的利器,真的窥甲而能知病吗?
指甲的学名叫作“甲板”,由“甲母质”这个制造基地不断制造新的角蛋白细胞,并保持指甲不断生长形成甲板。甲母质的生长速度是由中央向两边递减的,角蛋白细胞变成半透明和变硬的过程,自然形成弧形的白色和半透明的交界,这就是半月痕。
大拇指的半月痕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大拇指使用频率高,磨损快,刺激生长速度也快,甲质变成半透明的时间短了。相反,小指动的最少,生长速度最慢,所以小指基本没有半月痕。
半月痕的形成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但只适合个人身体情况的纵向对比,就是看个人的半月痕有没有突变,以此来判断是不是这个人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而不适合横向对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并不相同,半月痕也不能准确反映每个人的情况,更不可能精确到什么样的半月痕对应哪个脏器的问题了。虽然像缺铁性贫血、心衰等病症会使指甲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但是这不能反推。有人认为,手指甲上的半月痕越大代表身体越健康,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睡好觉闭目养神可以养肝
俗话说:筋长一寸、力大一分。中国文化认为:筋主力气,而肝主筋,所以推论下来,力气大小与肝的功能有关。肝血冲足,筋就不会干枯,关节灵活、肌肉有力,动作协调,易于发挥全身整体的力量。这一点对老年人特别重要,研究显示,老年人握力越大,平均寿命就越长,其原因就在于握力反映了肝血是否充足。
肝血要充足,首先在于睡眠的质量如何。“人卧则血归于肝”,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七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能增强人体的排毒解毒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要养肝,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而且还不能熬夜,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一天中的子时和丑时,子时对应胆,丑时对应肝,肝胆相照,根据天人相应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这个时刻最适宜养肝血,应该入静睡觉。
如果中午没有条件小睡片刻,那就尽量闭目休息一会。子时最黑暗,但光明开始萌发,这叫一阳初生;午时最光明,但黑暗悄悄来临,这叫一阴初生。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转换的时刻,人体要顺应大自然的这种转变,应当入静休息,使人天相应。当然中午的休息时间不一定要严格限定在十一点到一点,关键是要力所能及的休息一会儿。

我们常说“闭目养神”,其实应该叫作“闭目养魂”。人体接受外界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眼睛接受的信息量大约占总信息量的80%,这些纷纷扰扰的信息总会引起人的情感、情绪上的动动,让人“魂不守舍”,心神不能宁静专一,消耗大量的能量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阅读朋友圈滥发的心灵鸡汤、养生秘笈、宫廷秘闻等。
在练习八段锦的时候,一般说来,没有特殊要求的时候,眼睛看鼻尖就可以了。南宋儒学大师朱熹《调息箴》说:鼻端有白,我其观之。佛、道、儒三家都提倡“观鼻端”,就是要求把人的心神收摄住,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思乱想。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攒拳怒目增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