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易筋经义

导引养生 林七易 1499浏览
易筋经全文

易筋经义序

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尔得吾髓云云。后人谩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漫语也。

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却乃遗只履而去。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寺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有际会,百计不能开。一僧悟曰:“此必胶之固(疑作故)也,宜以火启之。”乃熔蜡满注而四著,得所藏经二帙,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者,谓人之生欲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动障真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径进修,无益,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经》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中,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赞,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曷臻至极?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谩语也。《洗髓经》 帙 归于慧可,附之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

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遍译。间亦译得十之二三,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宁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川岳。一日,抵蜀,登峨眉山,得晤西竺圣僧般刺密帝,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义可译,通凡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携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在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地。驯此入佛智慧地,洵为有基助矣。僧志坚精,不落世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

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 虬髯客复授于余。尝试之,辄奇验,始信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不能游观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世务,乃仅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愧谦也。

然而,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叙其由,俾知颠末。企望学者务期作佛,切勿效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至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则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

易筋经内外神勇序

余,武人也,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剑、盘吗弯弓以为乐。值中原沦丧,二帝北狩,泥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应我少保岳元帅之募,署为禆将,屡上战功,遂为大将。

忆昔年奉少保将令出征,后旋师还颚。归途,忽见一游僧,状貌奇古,类阿罗汉相,手持一函入营,嘱余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将军知少保有神力乎?”余曰:“不知也,但见吾少保能挽百石强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赋之欤?”余曰:“然。”僧曰:“非也,余授之耳。少保尝从学于余。神力成功,余嘱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作人间勋业。名虽成,志难竟,天也,运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亟致此函,或能返省获免。”余闻言,不胜悚异。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访达师”。余惧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飘然去。

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曰:“吾师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从襟带中出一册付余, 嘱曰:“好掌此册,择人而授,忽使进道法门斩焉中绝,负神僧也。”不数月,果为奸相所构。余心伤于少保,冤愤莫伸,视功勋如尘土,固无复人间之想矣。念少保之嘱,不忍负恨。武人无具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择人既难,妄传无益。今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听有道缘者自得之,以衍进道之法门,庶免妄传之咎,可酬对少保于上天矣!

易筋经全文-易筋总论

般刺密帝译曰:世尊1世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后为佛教沿用。隋代慧远的《佛说无量寿经义疏》曰:“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大意,谓学佛乘2佛教用语,佛教有大、小乘之分。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勇往。清虚,无障3阻隔、遮挡。;勇往,无懈4懈怠、松散。不先辩此,进道无基。清虚为何?《洗髓》是也;勇往为何?《易筋》是也。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劲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精神,提携动用。试观筋弛5废弛则痪6瘫痪,筋挛7蜷曲则瘈8读chì,抽搐、痉挛,筋靡9读mí,细腻则痿10身体筋骨萎缩、偏枯,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以上因内赋于天,外感于物,或盛或衰,匪11通非,不是由躬修12自身修炼,自成诸状。

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13指达到的超圣脱凡的至高境界之基地。我命在我14道教的基本思想,原出魏晋道教经典《老子西升经》,其云“我命载我,不属天地”;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亦有句云:“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深刻反映古代道教强调通过个人努力,以冀长生不老的思想。,此其一端。然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以至药物器制,节候岁年,及夫饮食起居,征验始终。务宜先辨15先辨信心之辨,当繁体“办”字之误 信心,次立肯心,奋勇往心,坚精进16精进:佛教中的“六波罗蜜”(亦称“六度”)之一,据《唐六典》卷四所记,“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心,如法行持17佛教用语,乃精勤修行、持守佛戒律之义,这里指修炼,进退不懈,无不立跻18升、登及达到之义。圣境也。

膜论

西谛本《易筋经义》校释:

髓骨之外,皮肉之内,以至五脏六腑,无处非筋,亦无处非膜19:动物体内的薄衣状组织,《黄帝内经·素问》曰:“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膜较于筋,膜为稍软;膜较于肉,膜为稍劲。筋则分缕,半附骨肉;膜则周遍,附着骨肉,与筋有分20:有区分,不同。,其状若此。炼筋则易,炼膜则难。盖修炼之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修炼气至,筋膜齐坚。

然后,筋体虚灵,气至则起;膜体沉浊,气不倍充,不能起发。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候周身膜皆腾起,与筋齐坚。外著于皮,并坚其肉,始为气充, 始为了当21当:了当,完毕、结束。。不则22不则:不按此要求。,筋为助23助:辅佐,譬犹植物无培无土,匪曰全功。

浙图本《易筋经》校释:

夫人之一身,内而脏腑,外而肢骸;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肉,乃共成一体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气血为大要。即如天之生物,亦不过随阳气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乎人之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无形物也;筋骨肉,有形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若专炼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可成。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为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先炼气。然炼筋易而炼膜难,炼气为尤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跟,后向不动不摇处认其真法。务培其元气24元气:中医用语,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先天,又有赖于后天的调养。,守其中气25中气:中医用语,泛指人体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传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故又称“脾胃”之气。,保其正气26正气:中医用语,人体中与邪气相对之气。如《内经·素问》曰:“正气年存,邪不可干。”,护其肾气27肾气:中医用语,为肾精化生之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另外,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均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养其肝气28肝气:中医用语,在人体生理上具有升法疏通之功能。若人体肝气郁结,则往往出现时常叹息及心情抑郁等症状。,调其肺气29肺气,中医用语,在人体生理具有宣发、肃降之功能,其宣发与肃降也是肺气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若肺气虚损,则往往出现咳嗽乏力、气短喘息等症状。,理其脾气30脾气,中医用语,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如《内经·素问》曰:“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若脾气亏虚,则往往出现饮食劳倦、升举无力等症状。,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避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损于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致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气,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筋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则筋膜泥而不起;炼气不炼筋膜,则气委(萎)不能宣达,而流串于经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膜皆腾起,与筋齐坚。外着与皮,并坚于体,始为了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盖非膜脂,乃筋膜也。 脂膜在腔内,筋膜在骨外。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骨。筋与膜较,膜较筋软;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俟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西谛本《易筋经义》校释: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歆31歆:欣喜、高兴。如《国语·32周语下》曰:“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也;内与外较,外可略也。盖内壮言道,外壮言勇。道植圣基33道植圣基:其义是“道”可培筑进入超圣脱凡境界的基础。,勇仅俗务,隔霄壤34隔霄壤:即霄壤之别,比喻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

一曰守中。此道炼法,专于积气,下手35文中的“下手”,指方法;要,要点、紧要。之要,妙于用揉。凡揉之时,解襟36:衣服的胸前部分。仰卧。手掌着处,其掌下胸腹之间37 其掌下胸腹之间:其意为其掌按于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须含其眼光38含其眼光:意为将双目微微相合,使目光含蓄其中。,凝其耳韵,匀其鼻息39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古人称一呼一吸为一息。,缄40:闭口。“缄其舌气”,意为将口闭上,不使口中之气外泄。其舌气,四肢不动,一意冥心,存想41存想:中国古代气功中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凝心反省。唐人司马承祯的《天隐子》中专门列有“存想”篇,其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明代陈继儒的《养生肤语》亦曰:“却病有一术,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功夫以补之。”中处。先存后忘,渐渐至于如如42如如:佛教中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如如不动,语出《金刚经》,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动,是43:代词,此、这里。而后文的“无有是处”之“是”,乃是非之“是”。名曰“守”,是云合式。盖揉在于是,守在于是,则一中精气与神俱往于是。久久积之,自成无量44无量:佛教用语,近人丁福宝的《佛教大辞典》释曰“多大而不可计量也”;功德,佛教用语,丁福宝的《佛学大辞典》释曰“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文中的“自成无量无边功德”,意为收到至大无外的功效。无边功德。设45:假如、如果。有杂念纷纭,驰情世务46驰情世务:意为纵情遐思于人世俗务。,神气随之而不凝注,虚所揉矣,无有是处。

一曰万勿及他47万勿及他:一语是指意念而言,即要求练功时的意念千万不能旁及其他。。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从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一意掌下,是为合式。设或驰念一掌之外,又或驰意于各肢体,其所积精神,随即走散至于肢体,即或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虚所揉矣,无有是处。

一曰待其充周48充周:即下文的全身“充满周遍”。。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故精神、血脉悉附之。守而不驰,揉而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真积力久,自然充满周遍,即《孟子》所云“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为浩然之气也49此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设未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50设未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述古堂本作“设未充周,驰意于外,走散于四肢”。,则外勇亦不全,内壮亦不坚矣。

浙图本《易筋经》校释:

内与外对,衰与壮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可后也。盖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勇是真坚也。勇勇坚坚,乃成万物(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

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妙,要于用揉。揉之之法详后。凡揉之时,解襟之。时手掌着处,要于用揉。揉之之法详后。凡揉之时,解襟之。时手掌着处,心下胸腹之间,即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乱,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渐至如如不动,是名曰“守”,是云合式。盖揉在于是,而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久久积成坚凝一片矣。设或杂念纷坛,驰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乃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万勿他及。人身之中,精神血气不能自主,悉行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持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气悉守而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满而力自周遍,此即《孟子》所云“浩然之气”也。设充周未得意,或外驰散于四肢,则不惟外壮不全,内亦无益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若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而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九年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缚矣。故达摩得斯真法,始能只履归西而登正果也。此篇乃摩祖心印真基,法在“守中”一句,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紫阳道人曰:余读《易筋经》,为之三复其义。见其中之德性功业一以贯之,未尝不掩卷而叹曰:“大哉,斯经!之所蕴乎真仙佛两事之宝筏也!”然古今之求道者甚众,而入于道者累世不一见,非道之不可仰企也,是由渡水而不知津,登山而不知径,欲以臻彼岸,跻绝顶也,难矣。故佛家以智慧入门,即老氏亦曰“知止则泰定”。总之言,欲奏其效,必先洞明其行功之法也。使不明其法,则于行动之条目、次第茫然莫辨。如功之宜行于前者,或昧昧焉行之于后;功之宜施于后者,或贸贸焉施之于前矣。夫后焉而前,则有躐等之蔽;前焉而后,则有舍本之虞。譬夫之越而北其辕,愈行而愈远矣。又何怪夫人道者之难,而累世不获哉?

是经于天时之寒暑,必参而稽其候;于日月之盈虚,必察而著其光。虑夫器之长短、广狭、轻重、尖圆,难中节也,必为之定其规制;虑夫材有高下,用有利弊,恐取之者失其美也,必为之精其选覈。又虑夫药之等分有定数,洗炼有定法,恐人失其制,未必调且匀也,其所以列方而示之,以准则者纤毫。更有所必至于周身之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其间之皮膜、筋骨、血气、筋络之类,则又有难喻而鲜不紊其条理者,更无不有以尽悉其功力之浅深、次第,使人开卷一览,较若列眉,了如指掌。循其序而求之,可以平步圣域而绰绰然有余裕焉。

由是而气盈力健,骨劲膜坚,以文武圣神之奇男子,作掀天揭地支大事业,可唾手而得之。非所云性功德业,一以贯之者乎?继此功愈醇而效愈进,则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天不能为之灾,地不能为之害,寒暑不能为之贼,可以命自我立,与天无极矣。古所谓赤须白鬓、圆觉大雄,与夫餐霞饮露、御风而行、逐气而飞、逍遥乎云霓之上陶然而无不自得者,微斯人吾谁与归哉?始悟师言“基此作佛、成仙了道”之语,为不诬。后之君子,城不以余言为繆,于是经真信而笃好之。有以服其全功、收其全效,斯不负圣圣相传引人入道之意,余更不能无厚幸焉耳。

揉法

谚语有云:“筋骨磨厉,而后能壮。”惟此揉法,磨厉之义也。其则有三。

一曰春月起51起:开始。起功,开始练功。功。盖此炼法大约三段,每段百日。初行功时,必解襟;次段功52次段功:指进入练功后的第二个阶段。,必须现身53必须现身:在此似指练功者须将外衣脱去,故后文特注明“宜取二月中旬。”,宜取二月中旬;下功为始,向后渐暖,乃为通便。

一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54右气左血:中国古代医家认为人体的左侧与右侧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不同的,左侧属阴,右侧属阳,故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左属血、右属气”之说。。凡揉之法,宜向右边推向于左,是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55纳气:在传统中医学中,胃有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功能。,而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便用不劳。

一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56天义: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者法之。但取推荡,徐徐往来,勿重勿轻,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则生癍疿57疿:痱子。癍疿:指类似痱子状的斑疹。;太深58太深:则伤于肌肉。,则伤于肌肉,筋膜必生肿热,两无是处。

日精月华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一气交融,是生万物。古人知之而善咽之59古人知之而善咽之:其意为古人知晓了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道理后,善于吞咽前面所说的日精月华之气。《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中的“灵龟吸尽金乌髓,丹凤衔来玉兔脂”,亦是此意。,久皆仙60仙: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况无坚心,且无虚心61虚心:述古堂本等诸本均作“恒心”。,是为虚负居诸62居诸:光阴。如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有句云:“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虚负居诸”,其意为白白地有负于光阴了。也。行内炼者,自初功63初功:练功后刚开始所出现的功态。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无论闲忙,忽论时候,而凡采咽精华之功,不可间断。盖取阴阳精英,益我神智,愚昧渐消,清灵日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采咽之法,日取于朔64:原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庄子》曰:“朝菌不如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采咽之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交,其气新也65在道教内丹理论中,朔日即农历初一这一天,因日月初交,其气初生,故曰“其气新也。”;月取于望66:指农历每月十五。如枚乘《七发》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望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谓金水满盈,其气旺也。设朔望日值67:遇到、碰上。如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政事》曰:“值积雪始晴。”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初二、三、十六、十七,过此六日,虚而不取也68文中所记,与北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笺》卷23中辑录的“服气”诸法非常相似,其中的“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曰:“恒存日在心中,月在泥丸宫。夜服月华,如服日法(大方诸宫,道教理想中的仙境);““服日月六器法”曰:”夫气者,神明之器,清浊之宗。处玄则天清,在人则身存。夫死生亏盈,盖顺乎摄御之间也。欲服六气,常以向晓寅丑之际,因以天时告方面之时也;太霞部晖、丹阳诞光、灵景启晨、朱精启时之始也。……若存月,当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从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气衰损,天胎亏缩,不可以夜存也。此法至妙,能行者仙。”采咽“日精月华”以炼仙道,在其他道教内丹文献里屡有记载,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中有句云:“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旧肚肠。”。取于日朔,宜初出时登高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满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69中宫:即中丹田。中丹田为人体的三丹田之一,其部位在膻中。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曰:“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70戌亥时: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戌时与亥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点至11点。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者,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乃能取71:得到。《诗经·魏风·伐檀》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之。

服药法

炼壮法外资于揉,内资72:凭借。于药。行动之始,先服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动73行动:当指揉法。。夫揉与药力两相迎奏,乃为得法;过与不及,皆无益也。每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

内壮丸药方

野蒺藜(炒去刺)74蒺藜:中药名,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和止痒等作用。,白茯苓(去皮)75白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化饮、健脾宁心等作用,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而称“四君子汤”。,白芍药(火煨)76白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疼及敛阴平肝等作用。,朱砂(水飞)77朱砂:中药名,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等作用。所谓“水飞”,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也称“水飞法”。水飞法适用于不溶于水德矿物药如朱砂、雄黄等。,甘草(蜜炙)78甘草:中药名,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及调和药性等作用。,熟地黄(酒洗)79熟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作用。所谓“酒洗”,就是用酒洗掉该药物上的杂质。,以上各十分;人参(去芦)80人参:中药名,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及益智养神等作用,其末端的根茎则称“人参芦”。所谓“去芦”,即是将人参末端的根茎去掉。,白术(土炒)81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及止汗安胎等作用。所谓“土炒”,是指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据陈康林的《中药土炒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介绍,“现在使用土炒炮制的中药共有27种”。,当归(全酒洗)82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安胎及止痛润肠等作用。,川芎(大者)83川芎:中药名,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作用。,以上各二分。皆作细末,炼蜜为丸84炼蜜为丸:指将各种研为细末的诸药物放入蜜汁里炮制为丸。,约重一钱。每服一丸,或汤或酒,皆可导送。一云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只取一品,任用可也。

一方: 野蒺藜,炒去刺,炼蜜作丸,每丸一钱,每二钱服之。

一方:白茯苓,去皮作末,蜜丸或蜜水调服;或作块浸蜜中,久浸愈佳,约服一钱。

一方:朱砂,水飞过,每服三分,蜜水调下。

浙图本《易筋经》校释:

炼壮之功外资于揉,内资于药。行功之际,先服一丸,纳(约)药将化,即便行揉。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过与不及,皆无益也。行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或服二次,更见奇功。)

野蒺藜(炒去刺),白茯苓,白芍药(火煨),熟地黄(酒制),灸甘草,朱砂(各十两);人参,白术(土炒),当归(酒浸),川芎(各二两)。

以上共六十八两,合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每服一丸,汤酒任下。(一云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随人禀气通用。)

一方:蒺藜,炒去刺,炼蜜为丸,每服一钱或二钱。

一方:朱砂,每服三钱,蜜水调下。

一方:白茯苓,去皮为末,蜜丸或蜜水调下;或作块浸蜜中,愈久愈佳,约服一钱。

烫洗药水方

行功之时,频宜烫洗。盖取碱能软坚,凉能散火,不致聚热。或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以此为常,功成乃已85巳:停止、完毕。如《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功成乃已”,即功成之后方可停止之义。。法用地骨皮86地骨皮:中药名,具有清虚热、泻肺火等作用。、食盐各量,用煎水乘热汤(烫)洗,则气血融和,肌肤疏畅。

初月行功法

初揉之时,要选童子87童子:未成年的男子,郑玄注《礼仪·丧服》曰:“童子,未冠之称。”数人,更番揉之。一取力小,揉推不重,一取少年血气壮盛。未揉之先,服药一丸88这里服药一丸指上文依“内壮丸药方”炼制的药丸。,约将化时,即揉起,揉与药力一齐运(行),乃得其妙。揉时,解衣仰卧,心下脐上,适当其中。按一手89一手为一掌自右向左90自右向左:即上文提到的人体因右气左血,故“凡揉之法,宜向右边推向于左,是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推而揉之,徐徐往来,匀匀勿乱,掌勿离皮,亦勿游动,是为合式。

当揉之时,冥心内观,守中存想,勿忘勿助91勿忘勿助:是指前文的“守中存想”而言,“中”即“内壮论”提及的“胸腹之间”。勿忘,指不能不意守存想该部位;勿助,指对于该部位又不能过分意守存想。,意不他驰,则精、气、神悉皆附注一掌之下,是为真正火候。若守中纯熟,揉推匀净,正揉之际,竟能熟睡,是为得法,胜于醒守92胜于醒守:指在冥心存想的推揉中能安然熟睡,则胜于清醒之时的内观守中。。如此行持,约略一时,时不能定,则以大香93香:香的种类有很多,所谓“大香”,当指比一般普通香要长且粗的香。在古代,人们有燃香计时的习惯,如宋代洪刍的《香谱·百刻香》曰: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也。”燃香计时,反映了古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二炷为则。早、晚与午共行三次,日以为常。如年少火盛94火盛:即为阳气旺盛。,只宜早、晚共行二次,恐其太骤,或致他虞。行功既毕,静睡片时,清醒而起,不妨应酬。

二月行功法

初功一月,气巳凝聚,胃觉宽大,其腹两旁,筋皆腾起,各宽寸余。用气努95努:鼓胀。之,硬如木片,是有验也。两肋之间,自心至脐,软而有陷,此则是膜较深于筋,掌揉不能腾也。至于此时,于前所揉一掌之旁,各(隔)开一掌,仍如前法,徐徐揉之。其中软处,用木杵深深捣之。久则膜起,浮至于皮,与筋齐坚,全无软陷,始为全功。此揉捣,亦准二香,日行三次,以为常则。

三月行功法

功满二月,其间陷处至此略起,乃用木槌轻轻打之。两旁所揉各一掌处,却用木杵如法捣之,又于其两旁至两肋梢,各开一掌,如法揉之。准以二香,日行三次。

四月行功法

功满三月,其中三掌,皆用槌打;其外二掌,先捣后打96木杵为捣,木槌为打。。日行三次,功逾百日,则气满筋坚,膜亦腾起,是为有验。

行功轻重

初行功时,以轻为主,必宜童子,其力平也。一月以后,其气渐坚,须有力者渐渐加重,乃是合宜。切勿太重,或致动火97在内丹修炼中的“火”指心神,《金仙正论》曰:“火者,神也。”“动火”,谓心神走驰。;切勿游移,或致伤皮,慎之!

用功浅深

初功用揉,取其浅也98浅:指揉法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表浅。。次渐加力,是因为坚而增,仍其浅也。次功用捣,取其深99深:指捣法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较深。也。以次三用打,打外属浅,振内属深。内外皆坚,方为有得。

两肋分内外功夫

功逾百日,气已盈满天地100天地:指人体,头为天,足为地。之间,充塞周遍。譬之涧水拍岸,浮堤稍加决导,则奔放他之101之:同至。,无处不到,不复102不复:作无复。在涧矣。当此之时,切勿用意引入四肢;所揉之外,切勿轻用槌、杵捣打。略有引导,则入四肢,即成外勇,不复归来行于骨里,不成内壮矣。

入内之法,乃用石袋。自从心口至于肋梢、骨肉之间密密捣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如是久久,则其所积充周之处(气)循循入骨。入骨有路,则不外溢,始成内壮矣。内、外两歧103歧:岔路。于此分界,极宜审辨,不令中间稍有夹杂。若轻用引弓弩拳104弓弩拳:语出《汉书·李凌传》文颖注:“拳,弓弩拳也。”这里当为五指轻合之拳。敲打等势,则开其路105路:外勇。,导令旁溢,纵加多功,亦不入内,慎之! 慎之!

木杵、木槌式

木杵、木槌皆以坚木为主,其最降真106降真:即为降香檀的干木,其木材坚重致密,其根、叶、果及木材入药,称“降真香”,亦名“降香”,具有行气活血、健脾止咳等功能,主治心胸疼痛、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症。,其次文楠107文楠:楠木的一种,其有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之分;紫檀,珍贵木材之一,其种类繁多,但植物学界中公认的紫檀只有“檀香紫檀”一种,俗称“小叶檀”;花梨,珍贵木材之一,又名“花榈”,质坚,纹理细密,以我国海南生长为最佳,所以又有“海南黄花梨”之说;铁栎,珍贵木材之一,其质地坚硬耐磨,也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树种之一;白檀,珍贵之一,其质地细密坚硬,其种子与根叶,均有经济用途。 、紫檀、花梨、铁栎、白檀,皆勘制用。杵长六寸,中径寸半,顶圆108顶圆而微尖。而微(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取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闲空,是为合式。

石袋式

木杵、木槌用在肉处,骨缝之间悉宜石袋。石取圆净,全无棱角,大如蒲桃109蒲桃:葡萄。、小如榴子、生于水中者,方堪入选。山中者燥,能生火;土中者郁,气不宣畅;棱角尖硬,恐伤筋骨,皆不取也。袋用细布,缝作圆筒,如木杵形。圆其头,长约八寸,其次六寸,其次三五寸110指所缝制的不同尺寸石袋。。石用半斤,其大一斤,其最二十两111中国古代一斤为十六两,文中的二十两按现代量制换算,则为一斤二两多一点。,分置袋中,以指挑之,挨次扑打。久久行之,骨缝之膜,皆坚壮也。

五六七八月行功法

功逾百日,心下两旁胁肋梢,己用石袋打,而且揉。此处乃皮骨之交,内壮、外壮于此分界。既于此时不向外引,则其积气向骨中行矣。气循打处,逐路而行,则自心口打至于颈,又自肋梢打至于肩,周而复始,不可倒行。日行三次,共准六香,勿得间断。如此百日,则气满前怀112怀:胸腹。,任脉113任脉:中医学中的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与督脉相会,详见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任脉》充盈矣。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动法

功至于二百日,前怀气满,任脉充盈,则宜连如脊后114连入脊后:速入脊后。,以充督脉115督脉:中医学中的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想通,详见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督脉》。。从前之气,巳上肩头,今则自肩至颈照前打法,兼用揉法。上循玉枕116玉枕: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中至夹脊117夹脊: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脊柱两侧,从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下至尾闾118尾闾: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尾骨端。,处处打之,周而复始,不可倒行。脊旁软处,以掌揉之,或用槌、杵随便打捣。日准六香,共行三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揉打周遍,用手遍搓,令其匀润,功成行满矣。

阴阳配合论

天地,一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能生万物119《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易传·系辞曰》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身,一阴阳也,阴阳相交120文中的“阴阳相交”,乃为“阴阳和谐”之义,故后文曰“能无百病”。《黄帝内经·素问》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后能无百病。此功以(亦)是阴阳互用之妙。气血交融,自然无病,无病则壮,其理甚明。

然而,行功亦借阴阳交互之义,是亦外盗121盗:是前面所说的“借用”之义;“元机”,亦即天机,万物造化之奥秘。天地万物之元机也。凡行此功,始自却病。凡人之身,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等症,宜用童女或少妇依法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其衰,是为至理。若阳盛阴衰者,多患火症,宜用童男子或少男揉之。盖童子外阳而内阴,借其阴以制其盛,亦是元机122据李素平著《女神·女丹·女道》第267页所引《女金丹序》曰:“男子外阳内阴,女子外阴内阳,禀性不同,形骸各别。”。至于无病人行此功者,则从其便。若用童男、童女相间123相间:间隔、交错。行动,令其阴阳和畅,更属妙事也。

下部行功法

积气三百余日,前后任、督二脉悉皆充满,乃行下部工夫,令其贯通124贯通:作“通贯”。。盖任、督二脉在母胎时,原自相通;出胎以来,饮食出入,隔其前后。通行之道,督脉自上龈125龈:称牙龈,为齿根肉。循顶行脊,下至尾闾;任脉自承浆126承浆: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循胸,下至会阴127会阴: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是任、督、冲三脉交汇之处。,两不相贯。今行下部工夫,则气至,可以相接而交旋矣。

行此工夫,其法在两处,其目有十一段。两处者,一在睾丸,一在玉茎128玉茎即为阴茎。。在睾丸者,曰攒、曰挣、曰搓、曰拍;在玉茎者,曰咽、洗、束、养之外,余七字用手行动,皆自轻至重,自松至紧,自勉129勉:勉强、不自然。至安130安:安适。,周而复始,不计遍数,日以六香,分行三次。百日成功,则其气充满,超越万物矣。

凡攒、挣、搓、拍、撁、抚六字,皆用手行之,渐次轻重。若咽字者,初行动时,先吸清气一口,以意咽下,默送至胸;再吸气一口,送至脐间;又咽一口,送至下部行功处131下部行功处:即为玉茎处。杂有导引练气的房中术,古籍中不乏见。如《素女经》曰:“天地有开阖,阴阳有造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练气数行,去故纳新,以自助也。”,然后行攒、挣等功。握字功,皆用努力至顶,乃为得力,日以为常。洗者,以药水逐日烫洗二次也,一取通和血气,一取苍老皮肤。束者,功毕洗毕,用软帛作绳束其茎根,松紧适宜,取其常伸不屈之义132荷兰学者高罗佩著《中国古代房内考》第268页所引《秘戏图考》曰:“若行采战,先用绢带,束固茎根”,并云“此种或类似辅助工具常见于明代色情小说。”。养者,功成物壮,鏖战胜人,是其本分。犹恐其懒(嫩),或致他虞,先用旧鼎133鼎:又名“鼎器”,原是古代的一种盛煮东西的器物,后被方士丹家作为烧炼丹药的器具,在内丹理论中转引指人体。如宋人张伯端的《悟真篇》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旧鼎,谓旧时的身体状态。时时养之。养者,谓安闲温养,切勿驰骤。此功行满百日,久久益佳。

行功禁忌

自上部初功至此,三百余日,勿多近内134内:指女色或妻妾。如《左传·僖公十七年》曰:“齐侯好内”;元人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有句云:“梦里无题惟寄内。”。盖此功以积气为主,而精神随之。初功百日,全宜禁之;百日功毕,乃可近内一次,以疏通其留滞,多或两次,切不可三也。向后,皆同此意。至行下部功时,五十日疏放一次,以远其旧,令生其新。以后慎加保重,作壮之本,慎勿浪用,珍之!珍之135这段所言,反映古人对“精”的高度重视,宝精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张景岳的《类经》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房中术把诸如“守精”、“还精”等作为房中养生的主要方法。!此后功成气坚,收放在我,顺施则人,逆用则仙136顺施则人,逆用则仙:是在道家“反者道之动”的观念下形成的道教内丹学说。在道教看来,按照一般人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最终摆脱不了死亡,因此在其长生不老及修炼成仙的目标追求下,提出了“我命在我”的“逆则成仙”观,故有“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之说。此也即《悟真篇》所言德“不识玄中颠倒颠,争如火里好栽莲?”,固非凡宝可论价值也。

下部洗药方

行下部功,常宜药水日日烫洗,不可间断。盖取药通和气血、苍老皮肤,又且解热退火,不致他虞也。用法:地骨皮、蛇床子137蛇床子:中药名,具有温肾壮阳、燥湿、祛风等作用。各量,用煎汤,先温后热,缓缓烫之,日二次洗。

用战

精气与神,炼至坚固,本斯(期)用作根基,希仙作佛,能勇往精进也。设人缘未了,用之临敌,当对垒时,其切要处在于意有所寄,气不外驰,则精自不狂,守而不走。设欲延嗣,则按时审候,应机而射,一发中的,无不孕者;设欲鏖战,则闭气存神,按队行兵,自能无敌。若于下炼之时,加吞剑138吞剑:吞饮。、吹吸等相同行熟,则为泥139水泥水:道教修炼之术,又称“泥水金丹”,作为房中术的采补,也同样是道教不老成仙的重要方法,被称为“阴丹”,如宋代的《云笈七签·摄养枕中方》曰:“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随着房中术与内丹修炼的进一步结合,房中术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内丹术,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休言大道无作为,底事房中弄橐龠(tuó yuè)。时欲不动片时闲,紫气红光乱灼灼。”采补最上神锋也。

内壮神勇

壮有内外,前虽分两,尚未究竟,此再明之。自行胁肋打揉之功,气入骨分至,今(令)任督二脉一气充满,前后交接矣。尚未见力,何以言勇?盖以气未到手也。

法用石袋照前打之。先从右肩以次打下,至于右手中指之背,又从肩前打至大指、食指之背,又从肩后打至无名指之背,又从肩前打至大指、食指之梢,又从肩外打至掌内大指、小指之梢。打毕,用手处处搓揉,令其匀和。日限六香,分行三次,时常烫洗,以疏血气,功满百日,其气始透。乃行于左手,仍准前法,功亦百日。至此,则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领140领:脖子。如《左传·昭公七年》曰:“引领北望。”;努其拳141努其拳:用力挥动其拳。,可碎虎脑,皆小用之技也。

炼手余功

炼手用功之后,常以药水频频烫洗。初温次热,最后大热,自掌及腕,皆令周遍。烫毕,勿拭,即乘热摆撤其掌,以至自干。摆撤之际,以意努气,至于大指梢,是其生力之法。又以黑、绿二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计遍数。一取烫洗和其气血,一取二豆能解火,一取磨历坚其皮肤。如此功久,则从前所积之气,行至于手而力充矣,其皮肉、筋膜与骨相着而不软弱。不用之时,与常人无异;用时,注意一努,则坚如铁石,以之击挞,物莫能当。

盖此力自骨中生出,与世俗所云外用,迥不相同。内外之分,看筋可辨。内壮者,其筋条畅,其皮细腻,而力极重;若外壮者,其皮粗老,其掌与腕,处处之筋悉皆蟠结142蟠结:盘曲纠结。如宋人苏轼的《孙莘老寄墨》诗有句云:“晴窗洗砚坐,蛇蚓梢蟠结。”,状如蚯蚓浮于皮外而其力多。此内外之辨,灼然143灼然:明显。如东汉人徐干的《中论·审大臣》曰:“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灼然可见者也。可见者也。

外壮神力(勇)八段锦

外壮神力八段锦144八段锦,原为宋人创编的一种导引术,其特点是由八节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功理功法,最初洪迈的《夷坚志》中曾提到,早在宋政和七年(1117)前,民间以流行一种“嘘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晁公武所著的《郡斋读书志》所引录的书目里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随着发展,八段锦逐步形成了立势八段锦(武八 段 )与坐势八段锦(文八段)两大类。当然,文中所列“八法”与社会上流传的“八段锦”有别,乃借用其名。,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引达于外。盖以其根在内,由中达外,有本之学也。炼外之功,概以八法145八法:显然为肢体活动,故曰:“炼外之功。”:曰提、曰举、曰推、曰拉、曰揪、曰按、曰抓、曰坠。依此八法,努力行之146努气行之:指活动中当配以呼吸运气。,各行一遍,周而复始,不计遍数,亦准六香,日行三次,久久功成,则力充于周身矣。用时,照法取力,无不响应,骇人听闻。古所谓托城闸147托城闸:古代形容勇武有力。 、力杠鼎148力杠鼎:古代形容勇武有力。、手格猛虎149手格猛虎:古代又称“暴虎”。如《论述·述而》中有“暴虎冯河”之记,“疏”曰:“空手搏虎为暴虎”;《史记·殷本纪》称纣帝辛“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曳舟于陆150曳舟于陆:语出《庄子·天运》,其曰:“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据说夏代的奡他能在陆地上撑船行舟,《论语·宪问》中称“奡荡舟151”。、挟辀而趋152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 颍考叔153挟辀以走。辀,车辕,也泛指车。”、植氄154氄:鸟兽贴近皮肤处的细软之毛,宋代王安石的《和吴冲卿雪》有句云:“轻於擘絮纷,细若吹毛氄。”“植155于风”,其意是指能将鸟兽的细软之毛放于风中而不倒伏。于风、窃舟于壑156窃舟于壑:语出《庄子·大宗师》,曰:“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俱非异矣。其八法,皆逐字单行,以次相及。更为专精,任从其便。

神勇余功

内外两全,方称神勇。其功毕矣,以后常宜演炼,勿轻放逸157放逸:原为佛教用语,意为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之义,这里指不勤于修炼。。一择园林诸树之大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气,与众殊也。有暇之时,即至树所,任意行功,或槌或托,或推拉踢拔,诸般技艺,任意为之。盖取得其生气,又取努(势)以生力,又取以暇成功也。一择山野挺立大石秀润完好殊于众者,特就其旁,亦云(用)推、按种种字法时尝演之。盖木与石实得天地金木之精英,我能取之,良158良:诚然、的确。为有用。

后跋

紫凝道人159道人:方士,指有道术者,南北朝时曾为僧人的别称。如:《世语新说·言语》曰:“竺法兰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在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后一般指道教徒。曰: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160缁:黑色,因鬙人常穿黑色衣服,故这里借指僧人;黄,黄冠,因多为道士戴用,故这里借指道士。两家,学者多如牛尾,成者希如麟角,非道之难得,实因缺此一段工夫161一段功夫:即指以上著述的练功方法与练功过程。,内无基本耳。既无承受之地,又无勇往之力,或作或辍,或中道而返,或既得而失,或优柔不断,皆职此故也。如禅定162禅定:又名“坐禅”,为佛教用的修持方法。“禅”的梵语是“禅那”,其意译为“思惟修”,是安静而止息杂虑之义,即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务的真如实相;魔,佛教用语,梵文“魔罗”的简称,原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大约至南北朝时,将那种能障碍、扰乱修行诸物,称为“魔”。则有入魔之虞,宗门163宗门:佛教里为禅宗的自称,这里或泛指释、道。则有迷而不悟之虞,金丹164金丹:中国古代炼丹术名词,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所谓外丹,指炼丹家选用某些矿物原料所炼制的丹药,又称“仙丹”,认为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使人成仙,唐代梅彪的《石药尔雅》有历代外丹之名的汇录;所谓内丹,即是气功,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作为药物,以意念内导为火候,使精、气、神凝聚结成内丹,从而改变练功者的身心状态,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老之目的。宋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因许多人纷纷死于服用外丹,故自宋以后内丹勃兴,文献中的“金丹”也多指内丹而言,并多延用其外丹术语。则有得而复失之虞,清净则有几成而败之虞,泥水165泥水:在外丹中所谓泥水就是将所要求的“六一泥”与水相拌,主要用来涂抹鼎器的对接处,起密封(济固)作用。则有迸鼎166迸鼎,是指在炼功过程中,因采药(精、气、神)或火候不当等原因而导致的无法封固结丹。如明代《性命圭旨·亨集》中曰:“其初机之士,炼心未纯,昏多觉少,才一合眼,元神离腔,睡魔入舍,以致魂梦纷飞,无所不至,不惟神出气移,恐有漏炉迸鼎之患。”之可得,导引167导引:中国传统健身方法,语出《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历史上导引的具体内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意识参与下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即所谓“气功”;另一类是“摇筋骨,动肢节”的肢体运动,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则有倦废之虞,服食168服食:又名服饵,指通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养生。服食起源于战国方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可谓其代表。服食后为道教承袭。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仙药》有专文论述及对各种药物的分类,并在“遐览”篇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和《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则有燥渴之虞,是皆无此工夫,非受道器也。引而伸之,即耕与读苦有此功,富贵圣贤基之可得;治兵治民若有此功,上考殊勋169上考殊勋:上,指官府、朝廷;考,有推求、敲击之义,这里意指求得;殊勋,特殊的功勋。基之170基之,以此为基础。可得。微至负贩经营能行此功,亦能任重致远;下至丐夫牧坚能行此功,亦不迫与饥寒。而况病者得之,即安;怯者得之,则强;外侮闻之,慑;乏嗣171乏嗣:无接续香火的子嗣。行之,延;老者得之,康;壮而寿少者得之,纯粹而精。是举天地间,人人宜用之功也。由是知达摩师所云“基此作佛”之语,岂不信然哉!

此法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久炼久成,尤无退败。吾不知人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加(致)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加此也?是在知之而好之,而乐之,以求至于其极,斯不负所知,斯不负古人留辞援引之意耳。或问行动之要,曰智、仁、勇。不达172达,通晓事理。,又问,曰信、专、恒,如是而已!

【贾】力运力势法

其法用意蓄气,周身处处初立运之,立必捉直,彻顶踵,无懈骨。卷肱,掌指稍屈,两足齐踵,相去数寸,立定;两手从上如按物难下状,凡至地转腕,从下扛物难上,过其顶;两手则又攀物难下,而至肩际转腕,掌向外,微拳之,则卷肱,立如初,乃卷两肱开向后者三,欲令气不匿膺间也。却舒右肱拦之,欲右者以左逮于左之爪,相向矣。如将及之,则左手撑而极左,右手拉而却右。左射引满,引满右肱,卷如初矣;则舒左肱拦,右手撑,左手扯且满以右法。左右互者各三之,则卷两肱,立如初。左手下附左外踝,踝掌竞劲相切也,则以右手推物,使左倾。倾矣,顾曳之,使右倚肩际。如是者三之,则右手以下,以左边左推曳之。以右法者三之,则右手以下,以左法左推曳之。以右法者三之,则卷两肱,立如初,平股掇重者,举势极则拔,盖至乳旁而攀矣。握固腹则(侧),左右间不附腹也。高下视脐之轮,则劈右拳,据右肩旁。一强物至左足外踵,转腕托上,托尽而肱且右则扳,而下至右肩际,拳之右拳,据右腰眼。左右互者各三之,徐张后两拳而前交,又指上举,势极则转腕。举者,掌下十指端上也;扳者,掌上十指端下也。又,掌上拱,手(首)项负筐,腋下降皆为举扳焉。

就其势倒而左,几左,足外地,以前势起,倒而左右互者各三之。凡人倒左者,左膝微诎也;倒右者,右膝微诎也。不诎者,法也。乃取盐汤壮温者,濯右手背,指濡之,平直右肱横挥之而燥,则濯左。左挥右燥,复左右互者各三之,挥且数十矣,自是两肱不复卷矣。乃蹬右足数十次,乃其期蹬以其踵,则抵之颈,以其趾或绊之也,则屹立敛足,举前踵顿地数十。已而,两足蹲立,相去以尺,乃挥右拳前击数十,左之,乃仰卧,复卷肱如立时然,作振脊欲起者数十,而工竣焉。

凡用势左右,必以其脊,但凡蓄气,必迄其功。凡工日二三,必微饮后及食后一时行之。行之时,则以拳遍自捶,勿使气有所不行。时揸五指头捣户壁,凡按久,而作木石声。为作屈肘前上之,屈拳前上之。卧必侧面,上手拳而杵席作卧,因其左右,其拳指握固。

易筋经十二式

韦驮献杵第一势

韦驮献杵第一势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韦驮献杵第二势

韦驮献杵第二势

韦陀献杵第三势

韦陀献杵第三势

摘星换斗势

摘星换斗势

单手高举,掌须下覆。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出爪亮翅势

出爪亮翅势

掌向上分,足趾挂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颚,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倒拽九牛尾势

倒拽九牛尾势

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九鬼拔马刀势

九鬼拔马刀势

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直立,左右同之。

三盘落地势

三盘落地势

目注牙齿,舌抵上颚。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子金(千斤),两腿收自。

青龙探爪势

青龙探爪势

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卧虎扑食势

卧虎扑食势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挂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打躬势

打躬势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颚。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

工尾势

工尾势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收入。脚根(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定静后起。

此功昉自释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疑(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注意,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炼动式,必心力兼到,静式默数三十,数日渐加,增至百数为止。日行三次,百二十日成功。气力兼得,则可日行二次;气力能凝且坚,则可日行一次。务至意心(念)不兴乃成。

十八炼录

搓膀腕法

行功毕,先伸左膀,用人以两手合擎虎口173虎口:即中医学中的合谷穴位,在手背的拇指、食指之间。,用力搓之,由渐而增。如初搓,以十数把,渐加至百把为度,右亦如之。务使两膀手腕发热透骨。

挞炼手足

初炼量力,缝做夹布口袋一个,装米沙五六十斤,悬挂架上。用功毕,常用掌推、拳击、足踢、脚蹬,务致动摇,仍用拳脚踢打。迎送日久,渐加沙袋斤重。

炼指法

量自力之大小,拣圆净一二斤重石子一个,用五指抓拿。撒手掷下,不令落地,仍用手指赶抓。如是掷抓,初惟十数次,日久渐加次数暨石子斤数,则五指自觉有力矣。

又法,每于坐时,不拘时刻,以左右五指着座,微欠身躯174微欠身躯:当是因左右五指用力而使身体微微离座产生的前倾样子。,指自出力。无论群居独座(坐),皆可行之,日久自能见效。

易筋经附录

玉环穴说

《天录(禄)识余》云175天禄识余:共8卷,为清初著名学者高士奇(1645-1704)所编辑。自“《铜人针灸图》”至“人之命脉根蒂也”,出自《天禄识余》卷3之“玉环俞”条。:“《铜人针灸图》176铜人针灸图:即指宋代著名医学家惟一(约987-1067)于天圣年间(1023-1032)所编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俞穴,在中医学中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名为背俞穴。“有玉环余”之“余”,当“俞”字之误,《天禄识余》原文作“有玉环俞”。俞,古文中通“腧”,即指穴位。 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余(俞),不知玉环是何物。张紫阳177张紫阳:即宋代著名内丹学家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号紫阳,今浙江天台人,他由儒入道,被后人尊称为“紫阳真人”。文中的《玉清金华秘文》或即张紫阳晚期所著的《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该文亦简称《青华秘文》,是张紫阳内丹学说的重要体现。《玉清金华秘文》论神仙结丹处曰:心下肾上,脾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居后,其连如环,其白如绵,方圆径寸,包裹一身之精精(粹),此即玉环【也】。医者论诸种骨蒸178骨蒸:中医里的病症名称,又称骨蒸热痨,多因阴虚内热所致。,有玉房蒸179玉房蒸:中医里的病症名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虚劳骨蒸候》曰:“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亦是玉环。其处正与脐相对,人之命脉根蒂也。”

《吝(言)鲭》云:“一气之运行,出入于身中,一时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昼夜计一万三千七百四十息。至人之息,以踵存于至深渊默之中,气行无间,绵绵若存,寂然不动,与道同体。若盛气哭号,扬声吟诵,吹笛长歌,多言伤气,皆非养生之道。”

《遵生八笺》180《遵生八笺》:古代著名养生专著,为明代高濂所编撰,全书共19卷,分为《清修妙论笈》《四时调摄笈》《起居安乐笈》《延年却病笈》《饮馔服食笈》《燕闲清赏笈》《灵秘丹药笈》《尘外遐举笈》八笈。文内所引《遵生八笈》内容,出自延年祛病笈。曰:“凡存心中有日象,大如前,在心中,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不出,起(却)回还胃中181起:起回还胃中之“起”,当“却”字之误。。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182心中,胃中分明,是指上文所说的心中所存日象及“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不出,起(却)回还胃中”的赤色光芒。,乃吐气讫,咽液三十九遍(过)止。一日三为之:日出时,食时,日中时行之。一年除疾,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常存日在心,月在泥丸中。昼服日,夜服月。服月法存月,光芒白色,从脑中【下】入喉,又复(芒亦)至齿而咽入胃。一云,常存月,一月(日)至十五日已前服,十【五】日已不服。月减光芒损天气,故即止也183《遵生八笈·延年却病笈》中的这段文字名“服日月光芒法”,乃集北宋张君房所编《云笈七签》卷23中辑录的“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和“服日月六器法”而成。其“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曰:“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又存日有九芒,从心中出喉至齿间,而芒回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行之十八年,得道,行日中无影。恒存日在心,月在泥丸宫。夜服月华,如服日法。存月十芒,白色,从脑中下如喉,芒亦未出齿,而回入胃”;其“服日月六器法”曰:“若存月,当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从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气衰损,天胎亏缩,不可以夜存也。此法至妙,能行者仙。”。”

附录经验药方

打虎壮元丹

人参【一两】,鹿茸【一对】184鹿茸:中药名,具有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及强筋健骨等功效。,硃砂【四两】,附子【三两】185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及祛寒止痛等功效。,远志【八两】186远志:中药名,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及消痈散结等功效。,牛膝【四两】,木瓜【四两】187木瓜:中药名,具有疏筋活血,化湿和胃等功效。,白蒺藜【四两】,肉苁蓉【四两】188肉苁蓉:中药名,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及润肠道等功效。,巴戟【四两】189巴戟:中药名,具有补肾阳、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川乌【四两】190川乌: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白茯苓【四两】,杜仲【四两】191杜仲:中药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及安胎等功效。,麦冬【四两】192麦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清热除烦及益胃生津等功效。,枣仁【四两】193枣仁:中药名,具有养心、安神及敛汗等功效。,天冬【四两】194天冬:中药名,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等功效。,砂仁【四两】195砂仁:中药名,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及开胃安胎等功效。,蛇床子【四两】,木香【二两】196木香:中药名,具有行气止通、健脾和胃等功效。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钱,或黄酒或盐汤下。

又方

硃砂、当归【各一两】,白蒺藜【四两】,陈皮【四两】197陈皮:中药名,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甘草【三钱】,人参【五钱】,肉桂【五钱】198肉桂:中药名,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及温经通脉等功效。,白术【一两炒】,良姜【四钱,滚水泡去皮,夏用一钱】199良姜:中药名,具有温脾胃、祛风寒及行气止痛等功效。,大附子【一两】,连翘【二钱】200连翘: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遂仁【少许】201遂仁:中药名,具有疏肝理气等功效。

夏加茯苓【二钱】,上行加川芎【一钱】,中行加杜仲【一钱】,手行加肉桂【一钱】,腿行加牛膝【一钱】,脚行加防己【一钱】202防己:中药名,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等功效。。紫苏203紫苏:中药名,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及降气消痰等功效。夏加五钱,冬加一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白水下。

大力丸

上蒺藜【炒半斤】,全当归【酒炒,四两】,牛膝【酒炒,四两】,枸杞【四两】204枸杞: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等功效。,鱼胶【四两】205鱼胶:所谓鱼胶是指用鱼类的鳞、皮、骨等作原料制成的动作胶或明胶。不同的鱼胶有不同的用途,即可为人食用,也可作为工业原料。,续断【四两】206续断:中药名,具有补肝肾、续筋骨、和血脉等功效。,补骨脂【盐水炒四两】207补骨脂:中药名,具有温肾壮阳、固精缩尿及纳气止泻等功效。,兔丝饼【四两】208兔丝饼:中药名,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及健脾止泻等功效。,螃蠏【炒黄半斤】209螃蠏:蟹的俗称,其种类较多,大致有淡水蟹和海水蟹之分,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解结散血及散诸热、通经络等功效。文中的所谓“炒黄”,为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虎头【四两,酥炙,要前腿骨】210虎头,中医文献里无此药名,依原注中的“要前腿骨”之语,或是“虎骨头”之误。虎骨头,即虎骨,中药名,具有祛风寒、健筋骨及镇惊等功效。

右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清晨黄酒下。

洗手仙方

川乌、草乌211草乌:中药名,具有散寒止痛、搜风胜湿及开顽痰、消疮肿等功效。、南星212南星: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及散结消肿等功效。、蛇床【各一两】,半夏213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及消痞散结等功效。、百部214百部: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等功效。、花椒215花椒:中药名,具有温中止痛、燥湿杀虫等功效。、狼毒216狼毒:中药名,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等功效。、透骨草217透骨草:中药名,具有祛风除湿、疏筋活血等功效。、藜芦218藜芦:中药名,具有涌吐风痰及杀虫等功效。、龙骨219龙骨:中药名,本为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及收敛固涩等功效。、海牙220海牙:中医文献里无此药名,或是“海芋”之误。海芋,中药名,性大毒,具有医治瘴疟、风癞和毒肿等功效。、地骨皮、紫花地丁【各一两】221紫花地丁: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原文中将“紫花”与“地丁”写成两种药物,当误。,青盐【四两】222青盐:中药名,本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体,具有凉血、明目等功效。,硫磺【一块,二两】223硫磺:中药名,本为矿物硫磺提炼加工而成,具有补火壮阳、解毒杀虫等功效。

醋五碗,水五碗,熬至七碗。每日烫洗,止用三料全效。

历见壮筋骨药方,率224率:大致、一般。皆欲速见效。妄投猛烈药物,虽气力遽见增长,而致戕225戕:残杀、杀害,戕生,即残害生命之义。生者颇多。是以余抄集经验方内,择其屡经屡验、药性平温不致决烈者,录之以为用功之一助云尔。

木杵图

木杵长六寸,中径寸半,头圆尾尖,即为合式。

木槌图

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是为合式。

任脉之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何(至)咽喉,属阴脉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

任脉之图
任脉之图

颐前

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颐226颐:面颊。前唇下陷中,是阳明之会。】

颔下

廉泉一穴【在颔227颔:下巴颏。领下结喉上舌,本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

膺腧228腧:中医学中“腧穴”的简称。腧穴,又称孔穴、穴位,乃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重要的施术部位。 膺腧,即胸部的穴位,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其曰:“膺腧中膺,背腧中背。”又,文中所列的“膺腧”七穴,与明代徐凤所编《针灸大全·周身折量法》的“膺部中行七次”相同。

天突一穴【一名玉户,在顶喉结下四寸宛宛中。】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包络,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之中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229腹中行:明代著名针灸家徐凤所编《针灸大全·周身折量法》中记有“腹部中行十五穴”,然仅为十次,文中的“建里、下腕、水分、神阙、阴交”五穴未录。

鸠尾一穴【在蔽骨之间,言其骨垂下如鸠状,故名。臆前取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此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二寸,心之幕(募)230心之幕之“幕”,当“募”字之误。古文中“募”同“膜”。如《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曰:“募原之间,留著于脉。”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二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也。】

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胃幕(募)也。三阳任脉之会,谓上纪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阳、任脉之会,为幽门。】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映丁,名下育,在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瞧幕(募),女子禁灸。】

关元一穴【在脐下二寸,小肠幕(募),为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中。】

中极一穴【在脐下四寸,一名元气,足三阴之会。】

曲骨一穴【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处,足厥阴之会。】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尾翳,两阴间是也。】

濒湖李时珍231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湖北蕲春人,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故人称李濒湖,其著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多种。曰:任为阴阳(脉)之海232任为阴阳之海之“阳”:当脉字之误,《奇经八脉考·任脉》作“任为阴脉之海”。文中自“任为阴阳(脉)之海”至“人迎,足阳明也”,均出自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任脉》。,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幕(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幕(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尖(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腕【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于中腕【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腕【脐上五寸】、目(巨)阙【为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中间】、玉堂【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璇玑下一寸】、璇玑【天突下一寸】、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击(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

《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则(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柩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起(迎),足阳明也。”

督脉之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中行,凡二十七穴。

督脉之图
督脉之图

鼻柱下

素髎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交会,上唇取之。】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督、任二脉之会。】

额上行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卤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五分。】

前顶一穴【在卤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太阳之会交。】

顶后至项

后项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迎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一穴【一名舍本,人顶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内宛宛中。】

哑门一穴

背脊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任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俛(弯下身子)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 俛而取之。 】

神道一穴【 在第五椎节下间, 俛而取之。】

灵台一穴【 在第六椎节下间, 俛而取之。】

至阳一穴【 在第七椎节下间, 俛而取之。】

筋缩一穴【 在第九椎节下间, 俛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俛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伛偻(腰背弯曲)。】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俛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俛而取之。】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俛而取之。】

腰腧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底端。】

濒湖李时珍曰: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幕(篡),女子络阴器合纂(篡)间,俱绕纂(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233尻:屁股、臀部;尻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骨两旁各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234骶骨:人体由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为骨盆的后壁,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235腰俞:在“腰俞”至“中枢”之间,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原文还有“阳关(十六椎下)、至阳(七椎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俞)【二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顶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顶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卤会【百会前三寸,即卤门】、上星【卤会前一寸】,至神庭【卤会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柱(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脾(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内侠脊抵腰中,入循齐(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236张洁古:约1151-1234,南宋著名医学家,名元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其医论以为治病不应拘泥古方,并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其著有《医学启源》、《结古珍珠囊》及《洁古家珍》等。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刚(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237王海藏,约1200-1264,南宋著名医学家,名好古,字进之,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238,后又从师于李杲。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海藏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其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239滑伯仁,约1304-1384,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名寿,晚号樱宁生,其祖籍为河南襄城,后因乃祖到江南做官,故迁居江苏仪征和浙江余姚。元朝时曾中乡举,因无意仕途,转而攻读医书,参悟诸家之说而终成大器,其著有《诊家枢要》《医韵》《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及《滑寿脉诀》等。曰:任、督二脉,一源二岐。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濒湖又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240阳火阴符升降:即道教内丹理论中的“进阳火,退阴符”,又称为进火退符、晨昏火候、火符升降等。进阳火,是指运用武火的功夫,以采取和提炼药物;退阴符,是指运用文火的功夫,以封固和闭存药物。之道,坎水离火交媾241坎水离火交媾:即道教内丹理论中的“坎离交媾”,又称“取坎填离”,是指练功者心火下降于肾,而肾水上升于心,从而使得水火相济。之乡。故魏伯阳242魏伯阳:东汉炼丹士,关于其籍贯,正史没有记载,而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曰:“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五代道士彭晓的《参同契义序》则云:“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搌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维候,……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至后汉孝桓帝于公元147-167在位,于此推算,魏伯阳大约生活在公元100年至200年之间。《参同契》全名是《周易参同契》,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后人依据其内容,又细分为二十五至三十五章不等。《参同契》全文仅五千余字,多为四言、五言之文,但其文字奥雅,寓意深刻,内容极为丰富,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243崔希范:唐朝人,号至一真人,曾撰《天元入药镜》论述道教丹法,他提出“吾心为镜,身为之台”,认为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天元入药镜》简称《入药镜》,该文结合易学与内丹学说,架构了一个系统的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强调练内丹的宗旨在于与道合真,效法自然的清静无为,并以心合肾为炼丹根本,把修炼分为十六个层次,由浅入深,九转成仙。《天元人药镜》云:“上鹊桥244鹊桥:道教内丹术语,指舌。其鹊桥有“上鹊桥”和“下鹊桥”之说,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一虚一实;下鹊桥在尾闾、谷道处,亦一虚一实。或谓上鹊桥指舌,下鹊桥指阴蹻穴。,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245地应潮:依崔希范《天元入药镜》原文,其“天应星,地应潮”后与“归根窍,复命关”前,尚有“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等内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督脉》原文中已将其略去。;……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246《大道三章直指》,作者不详。所谓“大道三章”,或即唐代王悬河《三洞珠囊》记曰的“太上无极大道”“无上至真之道”和“太平清约之道”。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元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247黍珠:又名黍米玄珠,为道教内丹术语,即为金丹。按道教内丹理论,以真铅真汞炼成真空妙有之物,可为黍米玄珠。《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大丹如黍米,脱壳镇(证)无为。优游天地廓,万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药,寿与天地齐。”,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248俞琰:其生卒诸说不一,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以词赋见称,入元,隐居著书,因家传《易学》,故潜心《周易》,旁及丹道,其著有《周易集说》《易经考证》《易外别传》以《周易参同契发挥》。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不(黄)延(庭)经》249《 不(黄)延(庭)经 》:当“《黄庭经》言”之误。《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有《黄庭内景玉经》及《黄庭外景玉经》之分。据道教释义,黄者为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为四万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内修功夫之中空景象。全景基本为七言文,内容重在阐述道教内修的理论根据,以及提示长生久视的要诀。关于《黄庭经》作者的说法甚多,该经始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曰(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250黄道:古人所认为的太阳绕地而行的轨道,如《汉书·天文志》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251鹿运尾闾:即内丹理论中的河车运转之意,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龟纳鼻息能调气,鹿运尾闾亦炼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252河车:道教内丹术语。指北方正气,具有“元阳”“真气”之用。如《钟吕传道集》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也有人解释为:“指内炼当中,采取药物,自任督二脉运送采炼,其间由尾闾穴上升,经夹脊关、玉枕关、直至泥丸,然后下降鹊桥、重楼、黄庭,纳入丹田,此一周天运转,犹如天河而轮转,所以叫做河车。”妙圣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

海藏又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母,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为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元牝253元牝:作为玄牝,语出《老子》六章,其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254之门,通厥阴,分三岐,为三车255三车:道教内丹术语。三车为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内炼中火候远转的三个阶段。在运气上达泥丸、通督脉时,由尾闾关至夹脊关,细步慎行,如羊驾车之轻柔,故谓“羊车”;由玉枕关和泥丸,因玉枕关极细极微,须用力冲开,如牛驾车之奋猛,故谓“牛车”。明代的《性命圭旨》有句云:“金满三车夺圣机,冲开九窍过曹溪。”。一念之非,降而为漏256降而为漏:即指在练功中因精、气、神的走散外驰,而未能聚成内丹,因此,固漏在道教内丹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固漏形躯炼太阳,精气神全守中黄。铅汞煎熬成至宝,金丹一粒放毫光”;又云:“我把一身固漏坚,万载千秋无老少……有人学得固漏歌,便是长生不老方。”;一念之是,守而成铅257铅:在道教的丹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烧炼外丹的基本原料,如《九丹经诀》卷11辑录的《五金粉图诀》曰:“夫合丹药,以铅为本,铅若不真,药无成者”;在内丹术中,“铅”也同样被视为成长久视的元阳真气。。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王启元(玄)258王启玄:唐代著名道教徒王冰,约710-805,号启玄子,唐宝应年间曾任太仆令,世称王太仆,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历时多年,补注了《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另有《玄珠》一书,然宋代已佚。曰:“脑户乃督脉、足太阳之会,故也。”

骨数

骨数259骨数:出自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卷3之“验骨”。宋慈(1186-1249),字慈父,福建建阳人,宋嘉定十年(1271)进士,曾任刑官多年,《洗冤集录》一书即是他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及前人理论基础上于淳祐七年(1247)编撰而成。它不但是研究我国法医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病理学、尸体解剖学的珍贵文献。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的有些内容较片面,所作结论未必都正确。: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260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洗冤集录·验骨》,为“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该语源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的“三百六十五”。“男子骨白,妇人骨黑”后,原文尚有注曰:“妇人生前出血如河水,故骨黑。如被毒药骨黑,须仔细详定。”。男子骨白,妇人骨黑。

髑髅骨261髑髅骨:即脑颅骨,指围成颅腔的硬骨。 ,男子自项及耳并脑后共八片【蔡州262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人有九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至发际别有一直缝;妇人只六片,脑后横一缝,当正直下无缝。

牙有二十四,或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胸前骨一(三)条,心骨263心骨:古代又名鸠尾骨、龟子骨或蔽心骨,指胸骨剑突。一片,状(嫩),如钱大。

项与脊骨,各十二节【自项至腰共二十四椎骨,上有一大锤(椎)骨,人身项骨五节,背骨十九节,合之得二十有四,是项之大锤,即在二十四骨之内。锤音垂】。

肩井264肩井骨:即锁骨,在胸前最上部,左右各一;饭匙骨,即肩胛骨的俗称。及左右饭匙骨各一片。

左右筋(肋)骨,男子各十二条,八条长,四条短;妇人各十四条。

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手】掌,有八孔,作四行样。手、脚骨各二段,男子左、右手腕及左、右臁筋骨边,皆有髀骨265髀骨:即大腿骨的俗称。【妇人无】,两足(脚)膝头各有(左侖(角)右页)骨,隐在其间,如大指大。手【掌】、脚板各五缝,手、脚大拇指并脚第五指各二节,余十四指并三节。

尾蛆骨266尾蛆骨:即尾骨,上接骶骨,二侧有横突,下端尖细。 ,若猪腰子,仰在骨节下。男子者,其缀脊处凹,两边皆有尖瓣,如棱角,周布九窍;妇人者,其缀脊处平直,周布六窍。大小便处各一窍。

筋络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别者,结于腨267腨:腓,小腿肚;腘,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腘中,结于臀,上挟斜上项;其支者,入结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结于膝下。其支者,上走脾;前者,结于伏兔;后者,结于尻。其(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二(三)指(趾),结于跗上,加辅骨,上结于膝,上脾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上颈,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散于胸中,着于脊。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趾)之上,斜走内踝之下,踵上于内辅之下,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臀,结于肘,入结于液下。其支者,上饶肩胛,循颈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属目外眦。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臀,结于肘,上肩,走颈。其支者,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臀,结于财(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结于鱼上(后),【上】循臀,结肘中,上臑,入液下,出缺盆,结髃上,下结胸里,散贯贲,下抵季肋。

手厥阴(心主)之筋,起于中指,结于肘【内廉】,上臀阴,结腋下,挟胁。其支者,如腋,散胸中,结于臀。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入腋,挟乳里,结于胸中,下系于脐。

气血说

休宁汪氏268休宁汪氏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地位。据《休宁县志》所记,明代的汪天相就由儒入医,师从当时著名医学家安徽祁门德汪机(1463-1539),精研医学,专以扶元气为主,著有《试郊集成》等书行世,其后有汪韧庵、汪十州、汪文誉、汪文绮等,在重视培元护本基础上博采众长。其中的汪文绮,著有《杂证会心录》、《脉学注释汇参证治》及《秋香馆求集汇参证治》等医著。269曰:人身之所持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通一身,顷刻无间,出入升降,昼夜有常,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270七情:即人的七种情志。《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交致,五志271五志: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故称“五志”。南宋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妄发,乘戾272乘戾:指性情、言语、行为别扭或不合情理,如《史记·天官书》曰:“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乘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273卫:即卫气,是指运行于脉外的气,它的形成既根于先天元气,又依赖后天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弗顺。

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五脏,洒陈于六腑,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能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也。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即涩。生旺,则六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易筋经义

  • 1
    世尊,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后为佛教沿用。隋代慧远的《佛说无量寿经义疏》曰:“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 2
    佛教用语,佛教有大、小乘之分。
  • 3
    阻隔、遮挡。
  • 4
    懈怠、松散
  • 5
    废弛
  • 6
    瘫痪
  • 7
    蜷曲
  • 8
    读chì,抽搐、痉挛
  • 9
    读mí,细腻
  • 10
    身体筋骨萎缩、偏枯
  • 11
    通非,不是
  • 12
    自身修炼
  • 13
    指达到的超圣脱凡的至高境界
  • 14
    道教的基本思想,原出魏晋道教经典《老子西升经》,其云“我命载我,不属天地”;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亦有句云:“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深刻反映古代道教强调通过个人努力,以冀长生不老的思想。
  • 15
    先辨信心之辨,当繁体“办”字之误
  • 16
    精进:佛教中的“六波罗蜜”(亦称“六度”)之一,据《唐六典》卷四所记,“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 17
    佛教用语,乃精勤修行、持守佛戒律之义,这里指修炼
  • 18
    升、登及达到之义。
  • 19
    :动物体内的薄衣状组织,《黄帝内经·素问》曰:“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 20
    :有区分,不同
  • 21
    当:了当,完毕、结束。
  • 22
    不则:不按此要求。
  • 23
    助:辅佐
  • 24
    元气:中医用语,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先天,又有赖于后天的调养。
  • 25
    中气:中医用语,泛指人体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传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故又称“脾胃”之气。
  • 26
    正气:中医用语,人体中与邪气相对之气。如《内经·素问》曰:“正气年存,邪不可干。”
  • 27
    肾气:中医用语,为肾精化生之气,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另外,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均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 28
    肝气:中医用语,在人体生理上具有升法疏通之功能。若人体肝气郁结,则往往出现时常叹息及心情抑郁等症状。
  • 29
    肺气,中医用语,在人体生理具有宣发、肃降之功能,其宣发与肃降也是肺气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若肺气虚损,则往往出现咳嗽乏力、气短喘息等症状。
  • 30
    脾气,中医用语,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如《内经·素问》曰:“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若脾气亏虚,则往往出现饮食劳倦、升举无力等症状。
  • 31
    歆:欣喜、高兴。如《国语
  • 32
    周语下》曰:“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 33
    道植圣基:其义是“道”可培筑进入超圣脱凡境界的基础。
  • 34
    隔霄壤:即霄壤之别,比喻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
  • 35
    文中的“下手”,指方法;要,要点、紧要。
  • 36
    :衣服的胸前部分。
  • 37
    其掌下胸腹之间:其意为其掌按于胸腹之间。
  • 38
    含其眼光:意为将双目微微相合,使目光含蓄其中。
  • 39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古人称一呼一吸为一息。
  • 40
    :闭口。“缄其舌气”,意为将口闭上,不使口中之气外泄。
  • 41
    存想:中国古代气功中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凝心反省。唐人司马承祯的《天隐子》中专门列有“存想”篇,其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成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明代陈继儒的《养生肤语》亦曰:“却病有一术,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之功夫以补之。”
  • 42
    如如:佛教中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如如不动,语出《金刚经》,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43
    :代词,此、这里。而后文的“无有是处”之“是”,乃是非之“是”。
  • 44
    无量:佛教用语,近人丁福宝的《佛教大辞典》释曰“多大而不可计量也”;功德,佛教用语,丁福宝的《佛学大辞典》释曰“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文中的“自成无量无边功德”,意为收到至大无外的功效。
  • 45
    :假如、如果。
  • 46
    驰情世务:意为纵情遐思于人世俗务。
  • 47
    万勿及他:一语是指意念而言,即要求练功时的意念千万不能旁及其他。
  • 48
    充周:即下文的全身“充满周遍”。
  • 49
    此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 50
    设未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述古堂本作“设未充周,驰意于外,走散于四肢”。
  • 51
    起:开始。起功,开始练功。
  • 52
    次段功:指进入练功后的第二个阶段。
  • 53
    必须现身:在此似指练功者须将外衣脱去,故后文特注明“宜取二月中旬。”
  • 54
    右气左血:中国古代医家认为人体的左侧与右侧在阴阳的属性上是不同的,左侧属阴,右侧属阳,故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左属血、右属气”之说。
  • 55
    纳气:在传统中医学中,胃有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功能。
  • 56
    天义:天地运行的法则。
  • 57
    疿:痱子。癍疿:指类似痱子状的斑疹。
  • 58
    太深:则伤于肌肉。
  • 59
    古人知之而善咽之:其意为古人知晓了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道理后,善于吞咽前面所说的日精月华之气。《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中的“灵龟吸尽金乌髓,丹凤衔来玉兔脂”,亦是此意。
  • 60
    仙: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
  • 61
    虚心:述古堂本等诸本均作“恒心”。
  • 62
    居诸:光阴。如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诗有句云:“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虚负居诸”,其意为白白地有负于光阴了。
  • 63
    初功:练功后刚开始所出现的功态。
  • 64
    :原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庄子》曰:“朝菌不如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采咽之法,日取于朔。”
  • 65
    在道教内丹理论中,朔日即农历初一这一天,因日月初交,其气初生,故曰“其气新也。”
  • 66
    :指农历每月十五。如枚乘《七发》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望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 67
    :遇到、碰上。如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政事》曰:“值积雪始晴。”
  • 68
    文中所记,与北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笺》卷23中辑录的“服气”诸法非常相似,其中的“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曰:“恒存日在心中,月在泥丸宫。夜服月华,如服日法(大方诸宫,道教理想中的仙境);““服日月六器法”曰:”夫气者,神明之器,清浊之宗。处玄则天清,在人则身存。夫死生亏盈,盖顺乎摄御之间也。欲服六气,常以向晓寅丑之际,因以天时告方面之时也;太霞部晖、丹阳诞光、灵景启晨、朱精启时之始也。……若存月,当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从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气衰损,天胎亏缩,不可以夜存也。此法至妙,能行者仙。”采咽“日精月华”以炼仙道,在其他道教内丹文献里屡有记载,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中有句云:“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旧肚肠。”
  • 69
    中宫:即中丹田。中丹田为人体的三丹田之一,其部位在膻中。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曰:“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 70
    戌亥时: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记时法,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戌时与亥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点至11点。
  • 71
    :得到。《诗经·魏风·伐檀》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72
    :凭借。
  • 73
    行动:当指揉法。
  • 74
    蒺藜:中药名,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和止痒等作用。
  • 75
    白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化饮、健脾宁心等作用,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而称“四君子汤”。
  • 76
    白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疼及敛阴平肝等作用。
  • 77
    朱砂:中药名,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等作用。所谓“水飞”,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也称“水飞法”。水飞法适用于不溶于水德矿物药如朱砂、雄黄等。
  • 78
    甘草:中药名,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及调和药性等作用。
  • 79
    熟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作用。所谓“酒洗”,就是用酒洗掉该药物上的杂质。
  • 80
    人参:中药名,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及益智养神等作用,其末端的根茎则称“人参芦”。所谓“去芦”,即是将人参末端的根茎去掉。
  • 81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及止汗安胎等作用。所谓“土炒”,是指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据陈康林的《中药土炒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一文介绍,“现在使用土炒炮制的中药共有27种”。
  • 82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活血、调经安胎及止痛润肠等作用。
  • 83
    川芎:中药名,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作用。
  • 84
    炼蜜为丸:指将各种研为细末的诸药物放入蜜汁里炮制为丸。
  • 85
    巳:停止、完毕。如《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功成乃已”,即功成之后方可停止之义。
  • 86
    地骨皮:中药名,具有清虚热、泻肺火等作用。
  • 87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郑玄注《礼仪·丧服》曰:“童子,未冠之称。”
  • 88
    这里服药一丸指上文依“内壮丸药方”炼制的药丸。
  • 89
    一手为一掌
  • 90
    自右向左:即上文提到的人体因右气左血,故“凡揉之法,宜向右边推向于左,是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
  • 91
    勿忘勿助:是指前文的“守中存想”而言,“中”即“内壮论”提及的“胸腹之间”。勿忘,指不能不意守存想该部位;勿助,指对于该部位又不能过分意守存想。
  • 92
    胜于醒守:指在冥心存想的推揉中能安然熟睡,则胜于清醒之时的内观守中。
  • 93
    香:香的种类有很多,所谓“大香”,当指比一般普通香要长且粗的香。在古代,人们有燃香计时的习惯,如宋代洪刍的《香谱·百刻香》曰: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也。”燃香计时,反映了古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
  • 94
    火盛:即为阳气旺盛。
  • 95
    努:鼓胀。
  • 96
    木杵为捣,木槌为打。
  • 97
    在内丹修炼中的“火”指心神,《金仙正论》曰:“火者,神也。”“动火”,谓心神走驰。
  • 98
    浅:指揉法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表浅。
  • 99
    深:指捣法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较深。
  • 100
    天地:指人体,头为天,足为地。
  • 101
    之:同至。
  • 102
    不复:作无复。
  • 103
    歧:岔路。
  • 104
    弓弩拳:语出《汉书·李凌传》文颖注:“拳,弓弩拳也。”这里当为五指轻合之拳。
  • 105
    路:外勇。
  • 106
    降真:即为降香檀的干木,其木材坚重致密,其根、叶、果及木材入药,称“降真香”,亦名“降香”,具有行气活血、健脾止咳等功能,主治心胸疼痛、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症。
  • 107
    文楠:楠木的一种,其有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之分;紫檀,珍贵木材之一,其种类繁多,但植物学界中公认的紫檀只有“檀香紫檀”一种,俗称“小叶檀”;花梨,珍贵木材之一,又名“花榈”,质坚,纹理细密,以我国海南生长为最佳,所以又有“海南黄花梨”之说;铁栎,珍贵木材之一,其质地坚硬耐磨,也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树种之一;白檀,珍贵之一,其质地细密坚硬,其种子与根叶,均有经济用途。
  • 108
    顶圆而微尖。
  • 109
    蒲桃:葡萄。
  • 110
    指所缝制的不同尺寸石袋。
  • 111
    中国古代一斤为十六两,文中的二十两按现代量制换算,则为一斤二两多一点。
  • 112
    怀:胸腹。
  • 113
    任脉:中医学中的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与督脉相会,详见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任脉》
  • 114
    连入脊后:速入脊后。
  • 115
    督脉:中医学中的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前后与任脉、冲脉想通,详见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督脉》。
  • 116
    玉枕: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 117
    夹脊: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脊柱两侧,从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
  • 118
    尾闾: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尾骨端。
  • 119
    《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易传·系辞曰》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120
    文中的“阴阳相交”,乃为“阴阳和谐”之义,故后文曰“能无百病”。《黄帝内经·素问》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121
    盗:是前面所说的“借用”之义;“元机”,亦即天机,万物造化之奥秘。
  • 122
    据李素平著《女神·女丹·女道》第267页所引《女金丹序》曰:“男子外阳内阴,女子外阴内阳,禀性不同,形骸各别。”
  • 123
    相间:间隔、交错。
  • 124
    贯通:作“通贯”。
  • 125
    龈:称牙龈,为齿根肉。
  • 126
    承浆: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 127
    会阴:中医学中的人体穴位名,位于人体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是任、督、冲三脉交汇之处。
  • 128
    玉茎即为阴茎。
  • 129
    勉:勉强、不自然。
  • 130
    安:安适。
  • 131
    下部行功处:即为玉茎处。杂有导引练气的房中术,古籍中不乏见。如《素女经》曰:“天地有开阖,阴阳有造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练气数行,去故纳新,以自助也。”
  • 132
    荷兰学者高罗佩著《中国古代房内考》第268页所引《秘戏图考》曰:“若行采战,先用绢带,束固茎根”,并云“此种或类似辅助工具常见于明代色情小说。”
  • 133
    鼎:又名“鼎器”,原是古代的一种盛煮东西的器物,后被方士丹家作为烧炼丹药的器具,在内丹理论中转引指人体。如宋人张伯端的《悟真篇》曰:“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旧鼎,谓旧时的身体状态。
  • 134
    内:指女色或妻妾。如《左传·僖公十七年》曰:“齐侯好内”;元人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有句云:“梦里无题惟寄内。”
  • 135
    这段所言,反映古人对“精”的高度重视,宝精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张景岳的《类经》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房中术把诸如“守精”、“还精”等作为房中养生的主要方法。
  • 136
    顺施则人,逆用则仙:是在道家“反者道之动”的观念下形成的道教内丹学说。在道教看来,按照一般人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最终摆脱不了死亡,因此在其长生不老及修炼成仙的目标追求下,提出了“我命在我”的“逆则成仙”观,故有“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之说。此也即《悟真篇》所言德“不识玄中颠倒颠,争如火里好栽莲?”
  • 137
    蛇床子:中药名,具有温肾壮阳、燥湿、祛风等作用。
  • 138
    吞剑:吞饮。
  • 139
    水泥水:道教修炼之术,又称“泥水金丹”,作为房中术的采补,也同样是道教不老成仙的重要方法,被称为“阴丹”,如宋代的《云笈七签·摄养枕中方》曰:“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随着房中术与内丹修炼的进一步结合,房中术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内丹术,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休言大道无作为,底事房中弄橐龠(tuó yuè)。时欲不动片时闲,紫气红光乱灼灼。”
  • 140
    领:脖子。如《左传·昭公七年》曰:“引领北望。”
  • 141
    努其拳:用力挥动其拳。
  • 142
    蟠结:盘曲纠结。如宋人苏轼的《孙莘老寄墨》诗有句云:“晴窗洗砚坐,蛇蚓梢蟠结。”
  • 143
    灼然:明显。如东汉人徐干的《中论·审大臣》曰:“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灼然可见者也。
  • 144
    八段锦,原为宋人创编的一种导引术,其特点是由八节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功理功法,最初洪迈的《夷坚志》中曾提到,早在宋政和七年(1117)前,民间以流行一种“嘘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晁公武所著的《郡斋读书志》所引录的书目里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随着发展,八段锦逐步形成了立势八段锦(武八 段 )与坐势八段锦(文八段)两大类。当然,文中所列“八法”与社会上流传的“八段锦”有别,乃借用其名。
  • 145
    八法:显然为肢体活动,故曰:“炼外之功。”
  • 146
    努气行之:指活动中当配以呼吸运气。
  • 147
    托城闸:古代形容勇武有力。
  • 148
    力杠鼎:古代形容勇武有力。
  • 149
    手格猛虎:古代又称“暴虎”。如《论述·述而》中有“暴虎冯河”之记,“疏”曰:“空手搏虎为暴虎”;《史记·殷本纪》称纣帝辛“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 150
    曳舟于陆:语出《庄子·天运》,其曰:“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据说夏代的奡他能在陆地上撑船行舟,《论语·宪问》中称“
  • 151
    ”。
  • 152
    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
  • 153
    挟辀以走。辀,车辕,也泛指车。”
  • 154
    氄:鸟兽贴近皮肤处的细软之毛,宋代王安石的《和吴冲卿雪》有句云:“轻於擘絮纷,细若吹毛氄。”“植
  • 155
    于风”,其意是指能将鸟兽的细软之毛放于风中而不倒伏。
  • 156
    窃舟于壑:语出《庄子·大宗师》,曰:“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 157
    放逸:原为佛教用语,意为放纵心思、任性妄为之义,这里指不勤于修炼。
  • 158
    良:诚然、的确。
  • 159
    道人:方士,指有道术者,南北朝时曾为僧人的别称。如:《世语新说·言语》曰:“竺法兰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在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后一般指道教徒。
  • 160
    缁:黑色,因鬙人常穿黑色衣服,故这里借指僧人;黄,黄冠,因多为道士戴用,故这里借指道士。
  • 161
    一段功夫:即指以上著述的练功方法与练功过程。
  • 162
    禅定:又名“坐禅”,为佛教用的修持方法。“禅”的梵语是“禅那”,其意译为“思惟修”,是安静而止息杂虑之义,即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务的真如实相;魔,佛教用语,梵文“魔罗”的简称,原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大约至南北朝时,将那种能障碍、扰乱修行诸物,称为“魔”。
  • 163
    宗门:佛教里为禅宗的自称,这里或泛指释、道。
  • 164
    金丹:中国古代炼丹术名词,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所谓外丹,指炼丹家选用某些矿物原料所炼制的丹药,又称“仙丹”,认为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使人成仙,唐代梅彪的《石药尔雅》有历代外丹之名的汇录;所谓内丹,即是气功,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作为药物,以意念内导为火候,使精、气、神凝聚结成内丹,从而改变练功者的身心状态,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老之目的。宋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因许多人纷纷死于服用外丹,故自宋以后内丹勃兴,文献中的“金丹”也多指内丹而言,并多延用其外丹术语。
  • 165
    泥水:在外丹中所谓泥水就是将所要求的“六一泥”与水相拌,主要用来涂抹鼎器的对接处,起密封(济固)作用。
  • 166
    迸鼎,是指在炼功过程中,因采药(精、气、神)或火候不当等原因而导致的无法封固结丹。如明代《性命圭旨·亨集》中曰:“其初机之士,炼心未纯,昏多觉少,才一合眼,元神离腔,睡魔入舍,以致魂梦纷飞,无所不至,不惟神出气移,恐有漏炉迸鼎之患。”
  • 167
    导引:中国传统健身方法,语出《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历史上导引的具体内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意识参与下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即所谓“气功”;另一类是“摇筋骨,动肢节”的肢体运动,如五禽戏、八段锦等。
  • 168
    服食:又名服饵,指通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养生。服食起源于战国方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可谓其代表。服食后为道教承袭。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仙药》有专文论述及对各种药物的分类,并在“遐览”篇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和《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
  • 169
    上考殊勋:上,指官府、朝廷;考,有推求、敲击之义,这里意指求得;殊勋,特殊的功勋。
  • 170
    基之,以此为基础。
  • 171
    乏嗣:无接续香火的子嗣。
  • 172
    达,通晓事理
  • 173
    虎口:即中医学中的合谷穴位,在手背的拇指、食指之间。
  • 174
    微欠身躯:当是因左右五指用力而使身体微微离座产生的前倾样子。
  • 175
    天禄识余:共8卷,为清初著名学者高士奇(1645-1704)所编辑。自“《铜人针灸图》”至“人之命脉根蒂也”,出自《天禄识余》卷3之“玉环俞”条。
  • 176
    铜人针灸图:即指宋代著名医学家惟一(约987-1067)于天圣年间(1023-1032)所编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俞穴,在中医学中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名为背俞穴。“有玉环余”之“余”,当“俞”字之误,《天禄识余》原文作“有玉环俞”。俞,古文中通“腧”,即指穴位。
  • 177
    张紫阳:即宋代著名内丹学家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号紫阳,今浙江天台人,他由儒入道,被后人尊称为“紫阳真人”。文中的《玉清金华秘文》或即张紫阳晚期所著的《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该文亦简称《青华秘文》,是张紫阳内丹学说的重要体现。
  • 178
    骨蒸:中医里的病症名称,又称骨蒸热痨,多因阴虚内热所致。
  • 179
    玉房蒸:中医里的病症名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虚劳骨蒸候》曰:“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
  • 180
    《遵生八笺》:古代著名养生专著,为明代高濂所编撰,全书共19卷,分为《清修妙论笈》《四时调摄笈》《起居安乐笈》《延年却病笈》《饮馔服食笈》《燕闲清赏笈》《灵秘丹药笈》《尘外遐举笈》八笈。文内所引《遵生八笈》内容,出自延年祛病笈。
  • 181
    起:起回还胃中之“起”,当“却”字之误。
  • 182
    心中,胃中分明,是指上文所说的心中所存日象及“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不出,起(却)回还胃中”的赤色光芒。
  • 183
    《遵生八笈·延年却病笈》中的这段文字名“服日月光芒法”,乃集北宋张君房所编《云笈七签》卷23中辑录的“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和“服日月六器法”而成。其“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曰:“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又存日有九芒,从心中出喉至齿间,而芒回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自见心、胃中分明,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行之十八年,得道,行日中无影。恒存日在心,月在泥丸宫。夜服月华,如服日法。存月十芒,白色,从脑中下如喉,芒亦未出齿,而回入胃”;其“服日月六器法”曰:“若存月,当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从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气衰损,天胎亏缩,不可以夜存也。此法至妙,能行者仙。”
  • 184
    鹿茸:中药名,具有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及强筋健骨等功效。
  • 185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及祛寒止痛等功效。
  • 186
    远志:中药名,具有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及消痈散结等功效。
  • 187
    木瓜:中药名,具有疏筋活血,化湿和胃等功效。
  • 188
    肉苁蓉:中药名,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及润肠道等功效。
  • 189
    巴戟:中药名,具有补肾阳、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
  • 190
    川乌: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
  • 191
    杜仲:中药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及安胎等功效。
  • 192
    麦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清热除烦及益胃生津等功效。
  • 193
    枣仁:中药名,具有养心、安神及敛汗等功效。
  • 194
    天冬:中药名,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等功效。
  • 195
    砂仁:中药名,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及开胃安胎等功效。
  • 196
    木香:中药名,具有行气止通、健脾和胃等功效。
  • 197
    陈皮:中药名,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
  • 198
    肉桂:中药名,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及温经通脉等功效。
  • 199
    良姜:中药名,具有温脾胃、祛风寒及行气止痛等功效。
  • 200
    连翘: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
  • 201
    遂仁:中药名,具有疏肝理气等功效。
  • 202
    防己:中药名,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等功效。
  • 203
    紫苏:中药名,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及降气消痰等功效。
  • 204
    枸杞: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等功效。
  • 205
    鱼胶:所谓鱼胶是指用鱼类的鳞、皮、骨等作原料制成的动作胶或明胶。不同的鱼胶有不同的用途,即可为人食用,也可作为工业原料。
  • 206
    续断:中药名,具有补肝肾、续筋骨、和血脉等功效。
  • 207
    补骨脂:中药名,具有温肾壮阳、固精缩尿及纳气止泻等功效。
  • 208
    兔丝饼:中药名,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及健脾止泻等功效。
  • 209
    螃蠏:蟹的俗称,其种类较多,大致有淡水蟹和海水蟹之分,有养筋益气、理胃消食、解结散血及散诸热、通经络等功效。文中的所谓“炒黄”,为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即将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
  • 210
    虎头,中医文献里无此药名,依原注中的“要前腿骨”之语,或是“虎骨头”之误。虎骨头,即虎骨,中药名,具有祛风寒、健筋骨及镇惊等功效。
  • 211
    草乌:中药名,具有散寒止痛、搜风胜湿及开顽痰、消疮肿等功效。
  • 212
    南星: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及散结消肿等功效。
  • 213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及消痞散结等功效。
  • 214
    百部: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等功效。
  • 215
    花椒:中药名,具有温中止痛、燥湿杀虫等功效。
  • 216
    狼毒:中药名,具有泻水逐饮、破积杀虫等功效。
  • 217
    透骨草:中药名,具有祛风除湿、疏筋活血等功效。
  • 218
    藜芦:中药名,具有涌吐风痰及杀虫等功效。
  • 219
    龙骨:中药名,本为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及收敛固涩等功效。
  • 220
    海牙:中医文献里无此药名,或是“海芋”之误。海芋,中药名,性大毒,具有医治瘴疟、风癞和毒肿等功效。
  • 221
    紫花地丁: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原文中将“紫花”与“地丁”写成两种药物,当误。
  • 222
    青盐:中药名,本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体,具有凉血、明目等功效。
  • 223
    硫磺:中药名,本为矿物硫磺提炼加工而成,具有补火壮阳、解毒杀虫等功效。
  • 224
    率:大致、一般。
  • 225
    戕:残杀、杀害,戕生,即残害生命之义。
  • 226
    颐:面颊。
  • 227
    颔:下巴颏。
  • 228
    腧:中医学中“腧穴”的简称。腧穴,又称孔穴、穴位,乃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重要的施术部位。 膺腧,即胸部的穴位,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其曰:“膺腧中膺,背腧中背。”又,文中所列的“膺腧”七穴,与明代徐凤所编《针灸大全·周身折量法》的“膺部中行七次”相同。
  • 229
    腹中行:明代著名针灸家徐凤所编《针灸大全·周身折量法》中记有“腹部中行十五穴”,然仅为十次,文中的“建里、下腕、水分、神阙、阴交”五穴未录。
  • 230
    心之幕之“幕”,当“募”字之误。古文中“募”同“膜”。如《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曰:“募原之间,留著于脉。”
  • 231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著名医学家,湖北蕲春人,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故人称李濒湖,其著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多种。
  • 232
    任为阴阳之海之“阳”:当脉字之误,《奇经八脉考·任脉》作“任为阴脉之海”。文中自“任为阴阳(脉)之海”至“人迎,足阳明也”,均出自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任脉》。
  • 233
    尻:屁股、臀部;尻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 234
    骶骨:人体由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为骨盆的后壁,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
  • 235
    腰俞:在“腰俞”至“中枢”之间,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原文还有“阳关(十六椎下)、至阳(七椎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
  • 236
    张洁古:约1151-1234,南宋著名医学家,名元素,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其医论以为治病不应拘泥古方,并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医学有一定的影响,其著有《医学启源》、《结古珍珠囊》及《洁古家珍》等。
  • 237
    王海藏,约1200-1264,南宋著名医学家,名好古,字进之,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
  • 238
    ,后又从师于李杲。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海藏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其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
  • 239
    滑伯仁,约1304-1384,元末明初著名医学家,名寿,晚号樱宁生,其祖籍为河南襄城,后因乃祖到江南做官,故迁居江苏仪征和浙江余姚。元朝时曾中乡举,因无意仕途,转而攻读医书,参悟诸家之说而终成大器,其著有《诊家枢要》《医韵》《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及《滑寿脉诀》等。
  • 240
    阳火阴符升降:即道教内丹理论中的“进阳火,退阴符”,又称为进火退符、晨昏火候、火符升降等。进阳火,是指运用武火的功夫,以采取和提炼药物;退阴符,是指运用文火的功夫,以封固和闭存药物。
  • 241
    坎水离火交媾:即道教内丹理论中的“坎离交媾”,又称“取坎填离”,是指练功者心火下降于肾,而肾水上升于心,从而使得水火相济。
  • 242
    魏伯阳:东汉炼丹士,关于其籍贯,正史没有记载,而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曰:“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五代道士彭晓的《参同契义序》则云:“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搌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维候,……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至后汉孝桓帝于公元147-167在位,于此推算,魏伯阳大约生活在公元100年至200年之间。《参同契》全名是《周易参同契》,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后人依据其内容,又细分为二十五至三十五章不等。《参同契》全文仅五千余字,多为四言、五言之文,但其文字奥雅,寓意深刻,内容极为丰富,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 243
    崔希范:唐朝人,号至一真人,曾撰《天元入药镜》论述道教丹法,他提出“吾心为镜,身为之台”,认为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天元入药镜》简称《入药镜》,该文结合易学与内丹学说,架构了一个系统的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强调练内丹的宗旨在于与道合真,效法自然的清静无为,并以心合肾为炼丹根本,把修炼分为十六个层次,由浅入深,九转成仙。
  • 244
    鹊桥:道教内丹术语,指舌。其鹊桥有“上鹊桥”和“下鹊桥”之说,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一虚一实;下鹊桥在尾闾、谷道处,亦一虚一实。或谓上鹊桥指舌,下鹊桥指阴蹻穴。
  • 245
    地应潮:依崔希范《天元入药镜》原文,其“天应星,地应潮”后与“归根窍,复命关”前,尚有“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等内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督脉》原文中已将其略去。
  • 246
    《大道三章直指》,作者不详。所谓“大道三章”,或即唐代王悬河《三洞珠囊》记曰的“太上无极大道”“无上至真之道”和“太平清约之道”。
  • 247
    黍珠:又名黍米玄珠,为道教内丹术语,即为金丹。按道教内丹理论,以真铅真汞炼成真空妙有之物,可为黍米玄珠。《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大丹如黍米,脱壳镇(证)无为。优游天地廓,万象掌中珠。人能服此药,寿与天地齐。”
  • 248
    俞琰:其生卒诸说不一,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以词赋见称,入元,隐居著书,因家传《易学》,故潜心《周易》,旁及丹道,其著有《周易集说》《易经考证》《易外别传》以《周易参同契发挥》。
  • 249
    《 不(黄)延(庭)经 》:当“《黄庭经》言”之误。《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有《黄庭内景玉经》及《黄庭外景玉经》之分。据道教释义,黄者为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为四万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内修功夫之中空景象。全景基本为七言文,内容重在阐述道教内修的理论根据,以及提示长生久视的要诀。关于《黄庭经》作者的说法甚多,该经始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
  • 250
    黄道:古人所认为的太阳绕地而行的轨道,如《汉书·天文志》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 251
    鹿运尾闾:即内丹理论中的河车运转之意,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龟纳鼻息能调气,鹿运尾闾亦炼精。”
  • 252
    河车:道教内丹术语。指北方正气,具有“元阳”“真气”之用。如《钟吕传道集》曰:“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真气,真气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也有人解释为:“指内炼当中,采取药物,自任督二脉运送采炼,其间由尾闾穴上升,经夹脊关、玉枕关、直至泥丸,然后下降鹊桥、重楼、黄庭,纳入丹田,此一周天运转,犹如天河而轮转,所以叫做河车。”
  • 253
    元牝:作为玄牝,语出《老子》六章,其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
  • 254
  • 255
    三车:道教内丹术语。三车为羊车、鹿车和牛车,比喻内炼中火候远转的三个阶段。在运气上达泥丸、通督脉时,由尾闾关至夹脊关,细步慎行,如羊驾车之轻柔,故谓“羊车”;由玉枕关和泥丸,因玉枕关极细极微,须用力冲开,如牛驾车之奋猛,故谓“牛车”。明代的《性命圭旨》有句云:“金满三车夺圣机,冲开九窍过曹溪。”
  • 256
    降而为漏:即指在练功中因精、气、神的走散外驰,而未能聚成内丹,因此,固漏在道教内丹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张三丰全集·玄要篇》有句云:“固漏形躯炼太阳,精气神全守中黄。铅汞煎熬成至宝,金丹一粒放毫光”;又云:“我把一身固漏坚,万载千秋无老少……有人学得固漏歌,便是长生不老方。”
  • 257
    铅:在道教的丹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烧炼外丹的基本原料,如《九丹经诀》卷11辑录的《五金粉图诀》曰:“夫合丹药,以铅为本,铅若不真,药无成者”;在内丹术中,“铅”也同样被视为成长久视的元阳真气。
  • 258
    王启玄:唐代著名道教徒王冰,约710-805,号启玄子,唐宝应年间曾任太仆令,世称王太仆,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历时多年,补注了《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另有《玄珠》一书,然宋代已佚
  • 259
    骨数:出自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卷3之“验骨”。宋慈(1186-1249),字慈父,福建建阳人,宋嘉定十年(1271)进士,曾任刑官多年,《洗冤集录》一书即是他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及前人理论基础上于淳祐七年(1247)编撰而成。它不但是研究我国法医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病理学、尸体解剖学的珍贵文献。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书中的有些内容较片面,所作结论未必都正确。
  • 260
    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洗冤集录·验骨》,为“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该语源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的“三百六十五”。“男子骨白,妇人骨黑”后,原文尚有注曰:“妇人生前出血如河水,故骨黑。如被毒药骨黑,须仔细详定。”
  • 261
    髑髅骨:即脑颅骨,指围成颅腔的硬骨。
  • 262
    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带。
  • 263
    心骨:古代又名鸠尾骨、龟子骨或蔽心骨,指胸骨剑突。
  • 264
    肩井骨:即锁骨,在胸前最上部,左右各一;饭匙骨,即肩胛骨的俗称。
  • 265
    髀骨:即大腿骨的俗称。
  • 266
    尾蛆骨:即尾骨,上接骶骨,二侧有横突,下端尖细。
  • 267
    腨:腓,小腿肚;腘,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
  • 268
    休宁汪氏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与地位。据《休宁县志》所记,明代的汪天相就由儒入医,师从当时著名医学家安徽祁门德汪机(1463-1539),精研医学,专以扶元气为主,著有《试郊集成》等书行世,其后有汪韧庵、汪十州、汪文誉、汪文绮等,在重视培元护本基础上博采众长。其中的汪文
  • 269
  • 270
    七情:即人的七种情志。《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 271
    五志: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故称“五志”。南宋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
  • 272
    乘戾:指性情、言语、行为别扭或不合情理,如《史记·天官书》曰:“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乘戾。”
  • 273
    卫:即卫气,是指运行于脉外的气,它的形成既根于先天元气,又依赖后天

你无法复制此页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