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头摆尾去心火 (八段锦第五式)摆尾的动作通过运动盘腔提升和运化人体的肾精,精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精存于盘腔、气存在胸腔、神存在颅腔,通过摆尾促使精周流全身,使生命更具活力。摇头的动作可以有效改善头颅颈部的血液循环、活化脑部细胞、增强颈肌力量、增大颈部活动度,还可以活动颈椎各个关节,恢复或改善颈椎生理曲线和力学平衡等,有助于治疗火预防颈椎病,八段锦调理五劳七伤往后瞧第五势回顾。
摇头摆尾去心火功理和作用,心火,即心热火旺的病症,属阳热内盛的病机。通过两腿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的作用,有助于去除心火。在摇头摆尾过程中,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可使整个脊柱的头颈段、腰腹及臀、股部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怎么做摇头摆尾去心火
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要点,马步下蹲要收髋敛臀,上体中正。摇转时,颈部与尾闾对拉伸长,好似两个轴在相对运转,速度应柔和缓慢,动作圆活连贯。年老或体弱者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可强求。容易犯错就是摇转时颈部僵直,尾闾摇动不圆活,幅度太小。前倾过大,使整个上身随之摆动。纠正方法上体侧倾与向下俯身时,下颏不要有意内收或上仰,颈椎部肌肉尽量放松伸长。加大尾闾摆动幅度,应上体左倾尾闾右摆,上体前俯尾闾向后划圆,头不低于水平,使尾闾与颈部对拉拔长,加大旋转幅度。
“摇头摆尾”怎么做
从托球桩开始。(图5-1)

首先,左脚开步两倍于肩宽,同时两手从两侧上举,收至头顶,再屈肘下按,手掌置于大腿上,同时下坐屈膝,目光平视。(图5-2~图5-5)

其次,随着吸气,头和臀向一个方向摆动,低头,目光要看到臀部,两臀夹紧,肛门上提,两膝固定,不要移动,十个脚趾抓地。(图5-6)

最后,随着呼气,头和臀还原到原来位置,肛门放松,全身肌肉放松(图5-7)。然后再开始另一侧动作,依次循环。
肾水逆流而上,生命才有活力
灭火要用水,灭“心火”呢?还是要用水,这个水可不是一般的水,是“肾水”。五行的木火土金水,配合五脏为肝心脾肺肾,肾在五行属水,叫作肾水。和水相对的是火,心在五行属火,所以叫作心火。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按照《易经》的说法,肾水的卦象是“☵”,叫作坎卦,把坎卦旋转90°,就变成了“”,所以坎卦代表的是水,就是肾水。水德特征是下流,可是火灾上方,如果要灭火,水一定要往上流,逆流而上,怎样财能做到“逆”呢?
首先,要采用逆腹式的呼吸方式。中国道教中有专练“内丹”的一派,称为“丹道”,北宋时期的著名道士陈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也有人把这句话叫作: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不管怎么说,都是提倡“逆”的状态,“逆生长”,越活越年轻,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推崇的婴儿状态一样,永远不会老去。
丹道修炼有十六字要诀,每一个字都像金子一样珍贵,所以也被尊崇为“十六锭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说的就是“逆腹式呼吸”的状态。
呼吸的时候要上提会阴、内收肚脐,意念从会阴提一口气到肚脐;同时鼻子吸气,意念把吸入之气落到肚脐;两气交汇于肚脐,这就叫作“气气归脐”。
上提的是“肾水”,下落的是“心火”,一吸一呼,这就叫作“水火相见”,也叫作“心肾相交”。火性炎上的离卦☲,水曰润下是坎卦☵,火在上、水在下,火往上走、水往下流,是分离相,是“未济卦”,代表着不和谐;水在上、火在下,水往下流、火往上走,是交合相,是“既济卦”
,代表着和谐。经常熬夜的人睡眠不足,不能充分地滋养肾水,水和火不能保持平衡,水少了,火就冒出来了,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
肾在五色属黑,年纪越大肾水越少,黑发也就慢慢变白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水少了,牙齿也容易松动脱落;合起来就叫作“齿摇发坠”,与年龄有关,更与肾水的减少有关。
与“心肾相交”相反的一个状态是“心肾不交”,这是中医上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是心烦失眠、心悸不安、眩晕耳鸣、健忘多梦、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及心口)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对这一类患者可采用逆腹式呼吸方式进行锻炼,行、走、坐、卧的姿势都可以,总的要求是身体要放松、自然,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呼鼻吸上面,用心感受腹部的一起一落。如此反复,可促使心肾相交。
摆动尾闾,刺激肾水上升
尾闾穴就是长强穴,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肝门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就取在“尾骨尖与肛门中点”。在中医治疗实践中,尾闾穴主要治疗和肾相关的病症。

摆动尾闾,实际上摆动的是“骶椎和尾椎”,带动的是“腰椎”。摆动尾闾,必须要夹紧臀部、收缩会阴、收紧腹部、放松腰部,同时,双脚分开微屈膝,保持两个膝盖固定、胸椎固定,主动运动的是“盆腔”。
从解剖学来说,盆腔的位置即老百姓所说的“小肚子”,男女都有盆腔,由于男性的腹膜是封闭的,盆腔与外界不相通,不容易感染,所以很少听说男性盆腔炎,所以很多人就觉得男性没有盆腔,其实不是的,男性的膀胱、前列腺、直肠都在盆腔中。
不管对男性来讲还是对女性来说,盆腔都是生儿育女的基地。人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就藏在盆腔,是生命的能源基地。
道家修炼的次序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是按照“精->气->神”的顺序由下而上,逆流向上的。首先练的就是“肾精”“肾水之精”,然后让肾水逆流而上,最后转化为气、转化为神。所以摆动尾闾,运动尾椎、骶椎、腰椎和盆腔,刺激肾水上升,可以促使人体能量的生发。
中国人讲的尾闾和印度瑜伽的海底轮其实是一回事,只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海底轮是中脉最下方的轮脉,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轮脉。它是人体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所有的能量都经由海底轮出发。在瑜伽学派的理论当中,把它描述为拙火(kundalini)沉睡之处,一旦拙火苏醒,便会沿着中脉上升到达顶轮。

骨盆是人体的地盘、健康的底座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辆汽车,那骨盆就相当于车的底盘,上面托着所有的器官系统,尤其是脊柱和脊柱相连的所有组织器官系统,一旦骨盆出现哪怕是细微的变形或是移位,与之相联系的各大系统必然出现相应的异常变化。
摆动尾闾是一个让骨盆正位的运动。骨盆是歪斜可说是“下”梁不正“上”梁歪,因为骨盆错位会导致脊椎歪斜,引起身材的变形走样,不仅影响仪态美,更重要的是,骨盆一边高一边低导致脊椎被选择错位,压迫到脊椎神经。而我们知道,人体的神经是生命信息的传导者,不但负责四肢肌肉关节,也负责所有的内脏、血管和腺体器官。所以当脊椎神经受到压迫,信息传导受阻,不仅造成各种痛症和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引起内脏功能失调。
测一测,你的骨盆歪不歪:
左侧腰和右侧腰的曲线弧度不同。 双腿长度不同。 从正面看,双肩高度不同。 从正面看,脖子向左/右倾斜。 自然垂直双臂时双臂长度不同。 分别向身体两侧弯腰,两手掌心向下能摸到的最低位置不同。 左右鞋跟磨损度明显不同。 双腿容易浮肿或发麻。 站立的时候,总把重心放在同一只脚上。
盆骨不正会压迫坐骨神经,因为坐骨神经是从骶骨两侧的四个洞伸来穿出骨盆后伸向大腿、小腿直至5个脚趾的末梢。中医称这四个洞为“八髎穴”(照镜子能看到臀部脊骨两侧出现四个凹陷的坑便是)。

坐骨神经受到挤压后,人会感到腿脚麻木无力,甚至行动困难,其症状反应比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要强烈。腰椎间盘突出通常发生在第四、五腰椎,它压迫的是股神经,大腿不适的感觉比较明显,这其中的区别也要靠自己的感觉去分辨,搞清楚自己身体的不适是由腰椎还是由骨盆引起的。

盆骨歪了以后,坐骨神经从此开始受到挤压,一两年、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双腿无力、沉重、麻木、疼痛的症状逐渐开始显现,且日趋严重,腰椎也随着发生了变形。多数人误以为是腰椎出了毛病,去医院做B超或者CT扫描,医生们也比较注重腰椎有没有病变,而忽视对骨盆的观察。即使X光片上显现出骨盆歪了,但是诊断报告上只有对腰椎的检查结论。

谷道宜常撮提肛锻炼法
“养生十六宜”是中国古人养生经验的智慧结晶,其中有一条叫作:“谷道宜常撮”,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缩,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
古人讲撮谷道的方法概括为“吸、抵、撮、松”四字诀,具体做法:盘坐,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全身放松,上体正直,意守丹田,随着吸气,两臀夹紧,舌抵上颚,同时向上收提肛门;随着呼气,舌头下落,臀部和肛门放松。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病症。这叫作: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摇头摆尾去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