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背后七颠百病消

导引养生 林七易 1365浏览

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第八式)提踵可以锻炼下肢肌肉力量,增强人体的平衡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颠足起到放松全身肌肉、震荡脊柱的作用。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第七势回顾。

背后七颠百病消功理与作用,脚趾为足三阴、足三阳经交会之处,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足部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同时,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而立可发展小腿后部肌肉群力量,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及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并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有助于解除肌肉紧张。

背后七颠百病消
背后七颠百病消

提踵颠足可以报建心脏和脊柱

脚离心脏最远,离心脏越远的部位越早开始衰老,所以人们常说“人老先从脚上老”,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老先从脚上老”,所以要注意多进行脚部的运动。提踵落地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是脚裸、脚趾、脚底等部位都要参与运动,讲究松紧结合、舒缓有力,可以有效促进肢体最远端末梢的血液循环,还可以起到震荡、保健脊柱的作用。

做“提踵落地”时,首先接“攒拳怒目增气力”的最后一个动作,移重心至右脚,屈膝并步,然后手臂下落、两脚伸直。向上提起的时候,要感觉到不是脚后跟向上提,而是头顶向上提,头顶用力把全身缓慢地向上提起来,与脚趾向下抓地形成对拉的力,成反方向运动。头顶、双肩、脊柱、臀部、双腿、双脚、全身慢慢提起,头顶向上、脚趾向下,把整条脊柱充分拉长。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一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一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二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二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三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三

再慢慢下落,要有一种身体往下落但小腿后侧肌肉收紧阻止下落的感觉,大约落至一半的距离。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四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四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五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五

然后全身放松,脚后跟自由下落到地面上,让整条脊柱震荡一下,起到放松按摩脊柱的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六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六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七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详细讲解动作七

叩齿可以健脑固肾

颠足时,在脚后跟落地的一瞬间,牙齿要轻叩,这叫叩齿。叩齿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是上下牙齿相互有节律地叩击,发出铿锵声响。叩齿简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道教认为,叩齿可以“集神”,对于叩齿方法颇有讲究,如上下门齿相叩,叫“鸣法鼓”;左半侧臼齿相叩,叫“鸣天钟”;右半侧臼齿相叩,叫“击天磬”。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必如此严格要求,左右臼齿连同门齿一起叩击即可,不拘次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叩齿可以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良性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稳固,增强对龋齿的抵抗力,可用于防治牙痛、牙周炎、牙齿松动及脱落等。叩齿还有调节心脑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脏排血量增加,脑血流量可增加14%左右,不仅有利于健齿,亦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故牙齿坚固的老人,很少患有心脑血管的病变。叩齿报建还能刺激上下颌骨发育,预防儿童牙齿畸形;刺激大脑皮质,预防老年痴呆等。

中医认为,牙齿与肾脏关系密切。“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意即肾脏能支持骨骼生长和骨髓的生成。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

本动作中的叩齿,除了有健脑固肾的作用外,还有“避震”的作用,在脚后跟落地时,震动会沿着后背一直向上传递到头部,但是通过叩齿,让震动在口腔里就结束了,防止震荡到头部。

提踵可以瘦小腿

提踵,就是抬起脚后跟,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锻炼脚掌、脚裸和小腿。我们俗称的“小腿肚子”学名叫作“腓肠肌”,提踵就是靠腓肠肌的收缩来完成的。提起脚后跟时,应该感到小腿兔子充分收缩,稍停顿后再缓慢下落至最低限度,使小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稍停顿后再缓慢下落至最低限度,使小腿肌肉得到充分得伸展。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增强小腿腓肠肌的力量及脚裸的力量。这个动作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练习次数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时间、体质、要求而定。

女性都希望自己有修长的双腿,那前提就是小腿不能太粗壮,所以很多女性头疼小腿太粗的问题,怎样瘦小腿呢?慢慢提踵在慢慢下落的练习就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在练习的时候,两个膝盖要夹紧,好像两个膝盖中间夹着一张白纸,用力夹紧不要让白纸掉下来。在保持夹紧的情况下,慢慢提踵、慢慢下落,让小脚后面的肌肉充分伸展。

建议把这个练习和慢跑、健身、游泳等运动合起来,在运动前或运动后专门练习10分钟左右的“提踵”,坚持下来就可以起到瘦小腿的作用。

提踵颠足刺激足部反射区锻炼脏腑

提踵还要配合呼吸。结合呼吸“提踵”“落踵”,即吸气时慢慢提脚后跟,一直到气吸完为止,稍停,停顿时屏气,不呼不吸,然后呼气时慢慢把脚后跟落下。还有一种方法,提踵时五个脚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向下落时身体放松,缓缓下落到快接近地面,然后全身完全放松,让脚后跟自由落体,轻轻落到地面上,起到震动身体的作用。落地的瞬间,口腔里的牙齿轻轻叩一下,起到减震的作用。

从足部生理来看,脚承担着全身的重量,是全身运动的落脚点,离心脏最远。脚有数千万个神经末梢、26块骨头、33个关节、50条韧带、50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通过提踵、落踵的运动,可以直接刺激神经、关节、韧带运动,能够起到恢复血管机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有的科学家把脚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就是因为脚上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脑相连,是人体保健的特区,充分开发这一特区,对预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益处。从中医经络学来看,足三阳经络和足三阴经络共有6条经络起自于脚。这6条经络里共有几百个穴位。结合呼吸的提踵、落踵可以直接刺激足三阳、足三阴经络及其各穴位,起到防病治病作用。

从足部反射区刺激作用来看,左右脚底的反射范围各有35个、脚外裸22个、内裸16个,每只脚共有73个反射点。可以说,脚十集合了身体所有器官的反射区,通过提踵、落踵可以刺激到足部各个反射区和反射点,起到对全身器官的刺激作用。

提踵颠足可以缓解脚后跟痛

隋代著名的医学家巢元方记载过一种叫作“脚根颓”的病,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脚后跟痛”,金元四大家之一得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脚后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肝主筋、主藏血,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中老年人容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就不充盈,这叫做“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驰”,所以站立或行走时脚后跟容易感到酸痛、隐痛、乏力,但按摩以后不舒服的感觉会得到减轻。

提踵落地这个动作,要求脚趾要抓地,同时脚裸要一屈一伸、一展一收,体现了“肝主筋”的功能特点,“筋”在这里指的就是脚裸和脚趾的运动。脚后跟痛在中医学中属于“骨痹”的范畴,肾主骨,肾气虚,骨头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脚后跟痛大多属于跟骨骨刺或骨质增生,也是与肾气不足有关。提踵的时候,全身向上收紧,会阴穴也要向上提起,两臀夹紧,可以起到保健前列腺和固肾的作用。有一种保健前列腺的做法,要求男子小便时,提起脚后跟,恶意强肾固肾。

七颠真能消除百病吗

为什么要做七次呢?难道做够七次就能起到“百病消”的作用?当然不是“七次”就能“百病消”,七次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的虚指,要求多练习;二是文化上的含义,指的是功法练习到此结束,结束又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即将展开。《易经》上提到过一本书,叫《洛书》,《洛书》上面没有文字,只是一些数字的排列,这些数字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用口诀表示如下: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占中宫。

左边是三,三属木,木主生发,所以三代表着“生”,《易经》上说“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左边代表生发、开始,所以我们练功的时候都是“左脚开步”,象征着练功的开始。右边是七,七属金,金主收敛、结束,所以俗话说“鸣金收兵”。七这个数字代表着结束,颠足七次,意思是练功到此结束。

《易经》上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颠足七次也代表着一套练习结束,另一个循环马上开始的意思。告诉大家,锻炼要持之以恒,长此以往才会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背后七颠百病消

你无法复制此页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