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劳七伤往后瞧(八段锦第四式) 转肩(往后瞧)的动作可以刺激督脉、膀胱经、大椎穴等,提升人体的阳气,《黄帝内经》上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阳气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转肩旋臂)的动作通过挤压膏肓穴刺激五脏六腑,可以提高脏腑的生理功能,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第四势回顾。
五劳七伤往后瞧功理与作用,“五劳”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劳损;“七伤”指喜、怒、悲、忧、恐、惊、思七情伤害。本式动作通过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以扩张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本式动作中往后瞧的转头动作,可刺激颈部大椎穴,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可增加颈部及肩关节周围参与运动肌群的收缩力,增加颈部运动幅度,活动眼肌,预防眼肌疲劳以及肩、颈与背部等疾患。同时,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怎么做五劳七伤往后瞧
五劳七伤往后瞧动作要点,头向上顶,肩向下沉,转头不转体,旋臂,两肩后张 。容易犯错是上体后仰,转头与旋臂不充分火转头速度过快。纠正方法是下颏内收,转头与旋臂幅度宜大,速度均匀。五劳七伤往后瞧一左一右为1遍,共做3遍。
怎么样“往后瞧”
“往后瞧”就是转头能够看到侧后方得意思。什么时候转头呢?在肩胛骨夹紧、手臂旋转的情况下再转头,身体固定,两肩不动,头部左右转动只能到90°,眼睛正好能够看到侧后方,这就叫作“往后瞧”。
在转头的时候,下巴要一直收紧,目光平视,好像头顶有一根绳子把整个人提起来了,同时两个肩膀还要往下沉,把颈椎尽量地拉长。

颈椎一共有七节,低头,然后摸上去最明显的就是颈椎第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人体有七条经络经过大椎穴,这七条经络都是属阳的经络,包括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督脉,也就是说人体所有属阳的经络都要经过大椎穴,大椎穴的阳经交汇的交通要道!
大椎穴的意思是说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大椎穴如果被堵住的话,人体的气血就不能上行于头部,轻则头晕、失眠、健忘;重则发生脑梗、脑血栓。
大椎穴总督着一身的阳气,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离开太阳,万物都无法生长,如果大椎穴不通畅,人体的阳气就无法上升,整个人就没有生机。所以古代的医书里面非常重视大椎穴的疏通。
“往后瞧”的动作就是为了刺激大椎穴,肩膀固定不动,左右转头,对大椎穴是一个很好地按摩,可以促使通过大椎穴的阳气顺利地上升。
阴雨天气容易使人萎靡不振,就是因为缺了太阳之气。同样,人体缺了阳气,五脏六腑就缺少了生机,同时人的情志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就像灯油,气就是灯芯,神是油燃烧以后发出的光亮。大椎穴就像灯芯,把油运输上来,让大脑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最重要体现!中医认为脑为髓海,为精气所化生,是元神之府。同时,人体一切精神意思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但还是受到脑的指挥。
所以大椎穴的畅通是神志晴明、五脏六腑功能顺畅的有力保障!
“病入膏肓”的“膏肓”在哪里
整体来看,“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的要点除了刺激大椎穴,还要刺激膏肓穴,按摩膀胱经,由表及里地刺激五脏六腑,促进他们的功能发挥。
中国人都知道“病入膏肓”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人病得无药可救了,只能等死。在人体的膀胱经上有一个叫做“膏肓”的穴位,正好在肩胛骨的下面。和膏肓穴对应的穴位叫作“厥阴俞”穴,“厥阴”的意思是“脏腑深处”。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论》,书中论述了疾病的发展顺序,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顺序逐渐深入的,越往里越严重,所以“病人膏肓”的意思就是病入厥阴,病已经发展到了脏腑的深处,无论是扎针还是吃药都很难发挥作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刺激膏肓穴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刺激到脏腑的深处。怎么达到这一目的呢?“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要求两个肩胛骨要转动,向后转动,合在一起,只留一条缝,两个肩胛骨像弹簧一样的被拧紧,在松开,像弹簧一样被松开,在拧紧,周而复始,通过运动肩胛骨,起到刺激膏肓穴的作用,进而刺激到五脏六腑的深处。
两个肩胛骨一拧动,不单单是按摩到了膏肓穴,还把整条膀胱经向中间进行挤压,然后再松开。要把肩胛骨靠在一起,这个挤压的力度还是蛮大的,这就等于自己在给自己做按摩,定向按摩,循经按摩,就是按摩膀胱经,通过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达到调理五脏六腑的目的。
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协调了,内部安宁了,人的情绪也就平静了,情志上就不会有大德波动。反过来说,刺激于情志有关的穴位,也是间接刺激五脏六腑,是脏腑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还是从托球桩开始。五劳七伤往后瞧示意图二:

首先要两腿伸直,两手摆至体侧,头正颈直,双肩下沉,手心向后,手指朝下,形成头顶向上、手指向下的对拉力,使脊柱充分得以拉伸。五劳七伤往后瞧示意图三:

然后转肩、转臂、转掌、转头,手臂和身体要保持在一个平面上,肩胛骨带动手臂向左后旋转,手臂带动手掌旋转,一直转到小指朝上,两个肩胛骨尽量夹紧,像弹簧一样的拧紧,同时配合转头。五劳七伤往后瞧示意图

最后,两个肩胛骨松开,很自然地弹回原处,两手托于腹前,头部摆正,下坐屈膝。五劳七伤往后瞧示意图七

右侧动作和左侧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五劳七伤的关系
一个“往后瞧”的动作,就能治疗“五劳七伤”吗?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就掉入古人给你设置的“陷阱”了。实际上这个动作首先是在讲道理,其次才是讲效果。讲什么道理呢?讲的是“身”和“心”的关系,是“身心同治”的道理。
五劳就是“五痨”,“痨”是“积劳成疾”的意思,“痨病”的本义是指“疲,积劳瘦削”,劳累过度,整个人消瘦疲惫,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这就是“痨”。
后来因为肺结核常见多发,而且肺结核的病人干不了重活,所以痨病也才特指肺结核。“五痨”就是指“五脏积劳成疾”,使用过度了。为什么会“积劳成疾”呢?这就与“七伤”有关了。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知道,小说里提到过一种“七伤拳”,“七伤拳”说:“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一练七伤,七者皆伤,五行之气调阴阳,损心伤肺摧肝肠,藏离精失意恍惚,三焦齐逆兮魄飞扬。”
书中说,这七伤拳的功夫每深一层,自身内脏便多受一层损害,所谓七伤实则是先伤己再伤敌。小说对七伤拳大加推崇,说他出拳时声势煊赫,一拳中有七股不同得劲力,或刚猛、或阴柔、或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或横出、或直送、或内缩,敌人抵挡不住这源源而来的劲力,便会深受内伤。
“金毛狮王”谢逊曾以七伤拳击毙了少林神僧空间大师。但这七伤拳倘由内力未臻化境的人来练,对自己便有极大伤害。谢逊此拳时伤了心脉,以至有时狂性大发,无法抑制。而张无忌已有绝顶内功,再练此拳,便无妨碍。
小说里提到的“伤了心脉所以发狂”,倒是与中医的认识是一致的。“七伤拳”其实指的是“伤五脏”的拳,是“五伤拳”。中医里讲“七伤”:
一为大饱伤脾; 二为大怒气逆伤肝; 三为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四为形寒饮冷伤肺; 五为忧愁思虑伤心; 六为风雨寒暑伤形; 七为大恐惧不节伤志。
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也提到了“五劳”“七伤”,并且明确指出“五劳五脏病”:
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月疲劳。志发于肾,志劳就是肾劳,易惊恐。思劳就是脾劳,脾主肉,相思病就易消瘦,这是因为伤到了脾。忧劳是悲伤过度,心情压抑,伤肺。狂喜伤心,心劳容易惊悸,恍惚多梦,心神不定。《黄帝内经》上说:肝为罢极之本,意思是肝的作用在于“耐受疲劳”,肝有损则容易感到疲劳疲倦,稍微动一动就觉得累。
孙思邈认为“七伤”是: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喧失节伤人。
这七伤都是感情方面的,可以说是“七情所伤”。也就是一般我们所讲的: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肾主恐,喜伤于心,怒伤于肝,悲伤于肺,思伤于脾,惊恐伤于肾。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伤的又是五脏,所以“五劳”和“七伤”实际上一回事,“伤五脏”的原因就是“五脏过劳”,导致了“五痨”。从这一点看,“七伤”和“五劳”是一回事。
很多疾病的根源是心理问题
既然“七伤”和“五劳”是一回事,为何又要分开说呢?因为五劳指代的是“身”,是肉体,是有形;七伤指代的是“心”,是情感,是无形。佛教说“身心不二”,道教讲“性命双修”,医家说“身心同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身和心”这两者是连为一体的。
中国古人的这种认识已经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得到了确认。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三分一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但可惜的是,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而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收到抑制,导致呕吐、腹泻、便秘等情况。
患者出现腹泻,如果是情绪失常引起的,一般来说不必吃药,情绪调节才最重要。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以下不同形式表达他们的存在和存在的艰辛,生病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人的一生,有身体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身体疾病可引起心理的反应,心理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身体的反应,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有一些躯体症状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他们主要由心理情绪问题引起,或者说心理情绪问题用躯体症状来表达,这就是所谓躯体化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种现象:患者自觉有很严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身体不舒服、工作效率下降等,但在相应的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又或者,临床检查中发现的病理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出现这种躯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解决。
膀胱经所揭示的身心奥秘
其实,“身”和“心”的奥秘早就被古人绘在了一张图中,什么图呢?经络图,足太阳膀胱经图。

膀胱经在背部一分为二,象征着生命是由“身”和“心”组成的,过了背部又合二为一,说明“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
“肺俞”穴对应“魄户”穴,肺藏魄,主忧; “心俞”穴对应“神堂”穴,心藏神,主喜; “肝俞”穴对应“魂门”穴,肝藏魂,主怒; “脾俞”穴对应“意舍”穴,脾藏意,主思; “肾俞”穴对应“志室”穴,肾藏志,主恐。
魄、神、魂、意、志,合起来叫做“五藏”,“五藏”就是“五脏藏神”的意思。这个概念来自于“道教医学”,也就是道医, 道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有一部经典叫做《太乙金华宗旨》,书里面把“神”分为“元神”和“识神”。 “元神” 就是“五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识神”就是“五志(五种情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意识”。
潜意识决定着显意识,同样道理,五藏也决定着五志。大家都公认,哥白尼和佛洛伊德用他们的宇宙中心法则和潜意识理论让人类一步一步的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佛洛伊德潜意识的理论,其实是受到了中国道教的影响,是道教对“识神”和“元神”的区别丰富了佛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促进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转肩转头的动作,通过刺激膀胱经来达到调节身心状态的效果。
“撞墙”锻炼背部的方法
背部是人体穴位最多的部位,通过肩胛的一挤一压、一松一展和两手从上而下的按摩,可以刺激背部的很多穴位,进而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勋;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研究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能力。
民间一直流传有“撞背”的健身方法,原理也是如此。福建七旬老人连水德,长达15年“撞墙”健身惊动医学界,他还在央视四套“国际频道”中文版《中华医药》栏目中美美地秀了一回他的“撞墙”神功。
具体做法:在离墙10~15厘米处站立,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待身体弹回后在撞击,约一秒钟撞一下,并随着节奏自然呼吸。碰撞的顺序依次是上背部、腰和下背部、左右肩胛和左右侧背,争取整个背部全部撞到。撞击时,动作要有力但不可过猛,保持协调均匀。撞击上背可以刺激到主治肺部疾病的肺俞穴、主治心脏疾病的心俞穴、能宽胸理气的督俞穴以及理血、宽中、和胃的膈俞穴等;撞击腰和下背可以刺激主治肝脏疾病的肝俞穴、主治胆囊疾病的胆俞穴,还有健脾、和胃、化湿的脾腧穴等;撞击左右肩胛上的穴位,对治疗头面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有特效;撞击背的侧部能够宽胸理气,治疗肋间疼痛。
此外,向后撞击颈肩部的大椎、风门等穴位,可以治疗颈椎病以及颈肩综合征。背部撞墙法虽然很简单,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循序渐进,一开始最好只做5~10分钟,再渐渐延长到30分钟左右。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五劳七伤往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