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理脾胃须单举(八段锦第三式)这个单举手的动作能促进胃部的血液循环,调理脾胃功能,有助于改善食欲,促进消化吸收,缓解因精神紧张等情绪因素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疼等不适。这个动作配合缓慢的深长的呼吸练习,相当于对消化器官进行一次按摩,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功效有助于提升消化功能,预防和缓解腹部胀气、胃部胀满、便秘等胃肠道动力不足的问题,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第二势回顾。
调理脾胃须单举功理与作用通过左右上肢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静力牵张),可以牵拉腹腔,对脾胃中焦肝胆起到按摩作用;同时可以刺激位于腹、胸肋部的相关经络以及背部腧穴等,达到调理脾胃(肝胆)和脏腑经络的作用。可使脊柱内各椎骨间的小关节和小肌肉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脊柱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肩、颈疾病等。
怎么做调理脾胃须单举
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要领,力在掌根,上撑下按,舒胸展体,拔长腰脊。容易犯错掌指方向不正,肘关节没有弯曲度,上体不够舒展。纠正方法两掌放平,力在掌根,肘关节稍屈,对拉拔长。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左一右为1遍,共做3遍。
一掌一按锻炼脾胃
五行和五脏相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五脏——肝心脾胃肾。土和脾相对应,俗话说:水来土掩,水和土是对头,同样,水也是脾的敌人。脾容易被湿所困,人就容易觉得疲倦无力,大便不成形,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
脾湿是当今社会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是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为饱口福之欲,饮食没有节制,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人体运化能力,水谷精微代谢失调,聚而化为痰湿。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当今最常见的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大都是吃出来的。
脾为湿邪所困,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湿为寒邪,对人危害很大。如何能够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对现在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尤为重要。
“须单举”这个动作,一手上撑,一手下按,并不是只有“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拉伸”和“挤压”脾胃,以达到运动脾胃的目的。
人有三焦,脾胃是中焦,在躯干的中部,脾胃要随着双手的动作进行运动。一撑一按时,要尽量把脾胃拉开;上举的手下部时,脾胃要尽量向中间挤压,然后再放松。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一:

两手的动作,是为了配合躯干对脾胃进行拉伸和挤压。注意动作的力点要放在中焦脾胃上面。
第一,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下坐屈膝,两手托在腹前,目光平视。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二:

第二,一手手指斜向上,慢慢上穿,沉肩,肘尖朝下,手心慢慢转向外、向上,同时配合吸气,中焦脾胃也随之用内劲拉伸;另一手则慢慢向胯旁摆动,同时转手心向里、向下;双膝慢慢伸直。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三:

第三,一手撑在肩上,手心向下,另一手按在胯旁,手心向下;两肩放平,两肘弯曲,收腹松腰,两膝伸直。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四:

第四,上举手转手心向下,沉肩坠肘慢慢下按,脾胃随之向内挤压。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五:

经过与肩同高后,两手缓慢地转手心向上,下坐屈膝,两手收至腹前。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六:

脾胃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恰好就像一手上举,一手下按,所以这个动作叫作“须单举”,而不是“双举手”。
脾和胃的关系,就像是一个跷跷板的两头,一边重了,另一边就翘起来了。对现代人来说,脾和胃不能保持平衡的关系了,往往表现为“脾虚”,中医认为“脾主肉”,这个肉不是肌肉,是肥肉,也就是脂肪,所以脂肪的多少与脾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七:

脾的任务是“运化”,人体吸收的营养,要靠脾输到全身,脾虚了,脾的力气不足了,没有力气把营养运走,这些营养就堆积在身体表面,特别是腰部和臀部,好像在腰部套上了一个游泳圈。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七:

中医看病,对肥胖的人,“望”诊就知道病症了,肯定有“脾虚”。现代人吃得太多太好,脾的工作能力跟不上要求,慢慢就造成了一个个的“大腹便便”。
人过中年容易发福,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研究发现,过了30岁,新陈代谢每10年就降低5%,由此带来衰老、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现代医学把原因归结为“新城代谢缓慢”,用传统文化解释,就是“脾虚”了。常年劳作的农民、经常坚持有氧锻炼的人,都较少出现肥胖的现象,这是因为锻炼锻炼帮助他们“脾气充实”,能够维持理想的新城代谢。
气满不思食自然辟谷
道教的经典著作《黄庭经》中把脾称为“黄庭”,是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道教有一句名言,叫作“气满不思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气足的话就不会觉得饿。
道家的典籍数不胜数,但是古人大浪淘沙,总结出道家修炼的“十六字真传”:收视反听,凝神入气,调息绵绵,心息相依。意思是说意念要集中在呼吸上面,要求呼吸要缓慢、均匀、深长,要用腹式呼吸,特别是逆腹式呼吸,来代替平常的胸式呼吸。
逆腹式呼吸,吸气收腹、呼气还原,一吸一呼之间自然停顿,古人认为这种呼吸方式可以“气落黄庭”,就是气落到了脾中,俗一点说就是“把气吃到肚子里”,这在古代叫作“服气”或者“食气”。古人还有很多相关故事,基本上都是拿乌龟来说事,说乌龟整年甚至多年不吃食物还可以生存,就是因为采用特殊的呼吸方式,是在“吃气”,所以才有能量供应。
龟是仁寿的象征,“龟咽日气而长寿”,它的寿命很长,人们对 龟非常崇拜,希望托龟之庇护,同龟之寿。在故事当中,龟的特别之处是它的呼吸“绵绵若存”,呼吸很深很长,频率很低。在古代的绘画、塑像、铜镜中,经常可以看到龟的形象。调理脾胃须单举的详细讲解动作八:

缓慢深长的呼吸有助于集中精神,减少妄念,这样能量消耗就少, 妄念越少,能量消耗就越低,佛教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有95%的能量是消耗在妄念上面。所以佛教有一句常用语,叫作“禅悦为食”, 排除杂念进入禅定,心生喜悦可以代食。
怎么进入禅定呢?还是要从调整呼吸入手,这叫作“调息”,具体要求就是“调息绵绵”,然后达到“心息相依”的境地。佛道在这一点上实际上是同一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一旦心情不好就喜欢暴饮暴食,这就属于典型的情绪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了。
气落黄庭,就是气落脾中,脾中气满,不思饮食,自然也就不会肥胖了。1973年再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部帛书《却i谷食气篇》,内容讲的是“辟谷”,“谷”指的是五谷,“却”指的是“辟”,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不吃五谷,但不吃五谷的同时要“食气”,进行呼吸锻炼。
坐轮椅的阿姨问我怎么能减肥,这位阿姨既不方便运动又特别不爱运动,望着日渐增粗的腰围,想从我这里讨一个巧。于是就教她一个“呼吸减肥法”,具体做法就是“逆腹式停闭呼吸”:吸——停——呼——停……要求头正颈直,上体端正,舌抵上颚,鼻吸鼻呼,呼吸要缓慢、均匀、深长,眼睛可以轻轻闭上,或者目视鼻尖,腹部随着呼吸一起一落,吸气收腹、呼气还原,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用心去感受腹部的一起一落。刚开始练习,每次坚持15分钟左右,以后逐步增加到一个小时左右。每天练习的次数不拘。另外,饮食要清谈,生活要有规律。
这位阿姨坚持了两个星期后告诉我,长期困扰她的便秘得到了有效治疗,从原来的三五天一次,过度到每天一次。我告诉她,这是因为她的肠蠕动能力增强了,促进了她的消化功能。又过了两个星期,这位阿姨高兴地告诉我,她的腰围少了10厘米,而且精神健旺,心态良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我们锻炼的动作要和呼吸相配合,采用逆腹式呼吸,呼吸深长缓慢,就能增强脾的功能,练习结束,觉得腹中气满,精神旺盛,不觉得饿,再控制一下饮食。长此以往,才能保持良好的体型。
转载请注明:林七易 » 八段锦分解动作的详细讲解:调理脾胃须单举